从做项目到做系统:Chainless眼中的Web3下半场

本场Spaces由主持人Sunny对话Chainlist无链系统创始人祝维莎,围绕其创业经历、对Web3/金融的判断及无链系统“三件套”(小程序平台、多签多备份钱包、加密社区软件)展开。祝维莎回顾从实业到加密的转型,提出“做就做大事”的方法论,批评现有Web3在“推送与发现”“ToB/ToC平台化”“以透明为核心”等方面的缺失,并提出以“公开透明”为第一原则、以分布式标尺DW20替代法币标尺的构想。他分享了比特币周期与稳定币/法币的长期判断,强调应用驱动和社区治理的重要性,阐述多签钱包的安全与可用性取舍以及社区化增长策略,最后以“尽人事、听天命”的态度展望未来一年以应用与体验为先的推进节奏。

Codelabs Space AMA 纪要:祝维莎谈比特币新秩序与无链系统(Chainlist)

嘉宾与活动概览

  • 主持人:Sunny(Codelabs/Cube Labs 口径均出现,以主持人口述为准)
  • 嘉宾:祝维莎(被称为“祝总/朱总”),Chainlist(无链系统)创始人
  • 互动角色:一位未具名的协助者(说话人1),参与前期连线与时间安排
  • 形式与时长:Twitter Spaces AMA,约45–60分钟

嘉宾背景与入局动因

  • 教育与职业:
    • 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;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
    • 1991年创业成立“育星公司”,主营学习机、电脑VCD,均在当年市场表现强劲
    • 2000年以约1亿元利润在香港创业板上市
    • 2015年出售公司;2018年前后因受托后公司经营不善,再度回购(耗资约2亿元人民币),期间主要处理诉讼与整顿
  • 转向加密:
    • 2018年起系统研究区块链/加密货币;判断行业“无理论、很混乱”,但方向正确、像早期行业,具备初创者机遇
    • 决定做“能改变世界”的大项目,而非小项目:如果投入精力相近,应选择“做大项目/大市场/与大人物合作”的路径

对金融与互联网的结构性判断

  • 互联网改变了大多数行业,但“唯独没有改变金融”的本质:
    • 传统金融将互联网当作工具层,金融结构未被点对点(P2P)范式改造
    • 比特币的真正创新在于“取消中介”的可能性,直指银行中介职能(尤其信贷业务)
    • 稳定币的崛起正在推动现实世界金融应用进入链上,但当前稳定币依附法币,存在内生不稳定性
    • 预测:50年内法币将式微;去中心化稳定币有望比美元更稳定(祝维莎观点)
    • 美国政策博弈:嘉宾认为特朗普路线“直发稳定币、削弱美联储”(此为嘉宾立场与判断),银行短期具备先发合规优势,但其传统信贷业务被智能合约与链上抵押贷款侵蚀,商业银行将面临盈利与生存压力;未来投行与商行将走向混业,个人与银行在放贷侧将趋于“互联网式的平权竞争”

比特币的目标、路径与周期判断

  • 对中本聪原初动机的理解(嘉宾表述):
    • 挑战法币制度(央行信用透支、商业银行泡沫放贷、小额支付与开户不便)
    • 比特币的优势在于“透明性”带来的信用与不可篡改(而非“去中心化/区块链”四字本身)
  • 三阶段设想(嘉宾观点):
    1. 比特币战略储备(曾在“约2022年底”撰文倡议:以国家/央行层面持有100万枚BTC作储备,参考美债还本逻辑;并引用美国议员Lummis相关表述加以类比)
    2. 先经“比特币-美元本位”(当前稳定币盛行)
    3. 最终走向“比特币本位”,实现货币范式更迭
  • 价格周期与预测(基于自然增长曲线,嘉宾判断):
    • 第四周期为拐点周期,顶在约6.9万美元,与其预测接近
    • 第五周期高位区间:22–23万美元;周期末约20万美元(用于验证其曲线模型的有效性)

对Web3定义与当下产品的批判

  • 常见定义“Web1=读、Web2=读写、Web3=读写+拥有”被认为不准确
  • 祝维莎提出:
    • Web1=PC互联网(搜索为核心)
    • Web2=移动互联网(推送为核心)
    • Web3应当是“搜索+推送+拥有”,而非仅“读写+拥有”
  • 结论:
    • 当前大多数所谓Web3产品缺乏“推送能力”,整体更像“Web1.5”,即便是头部平台(如币安等)在产品体验与分发体系上仍无法比肩优质Web2产品
    • 仅仅“数据自持有”不足以称之为Web3

平台类型判断:缺失的ToB+ToC平台

  • 对比:
    • YouTube/微信属于ToB+ToC双侧平台(面向机构/开发者与终端用户)
    • 现有中心化交易所更偏ToC;公链虽是“平台”,但缺少应用目录化、推荐与触达机制,难以形成ToB+ToC的完整生态
  • 机会:
    • 构建“加密原生的ToB+ToC平台”,以透明性为底层设计哲学,弥补当前生态的“被看见与被分发”缺陷

无链系统(Chainlist)愿景与设计哲学

  • 基本思想:
    • 去“神化”区块链,强调“透明性才是核心”:采用“单方记账+区块哈希上链校验”的思路,在保证可验证与不可篡改的同时提升效率
    • 不迷信“多方记账=唯一正确”,应用场景决定技术选型;“公链只是一种工具,透明校验才是原则”
    • 不做原型式快速上线;追求“拿出来就是好产品”,宁可慢一些,也要一次过关,争取“一炮而红”
    • 无融资、不割韭菜,珍视信用
  • 关键创新概念:“分布式标尺 DW20”(取意“戴维”,致敬David Chaum思想源头),目标是在“非法币锚定”的前提下,提供链上价值度量与结算的分布式度量体系,替代法币锚定的稳定币逻辑(嘉宾愿景)

无链系统“三件套”详解

  1. Web3小程序平台(ToB+ToC的分发基础设施)

    • 目标:让公链上的应用“被看见、被推荐、被触达”,解决以太坊等生态中“应用可用却难获客”的痛点
    • 能力:
      • 内置推荐/推送体系,承接Web2成熟的分发能力
      • 标准化接口,开发者使用熟悉语言即可对接(“不必懂Solidity也能做应用”)
      • 平台端聚合用户侧需求,帮助单个项目快速找到1–3万“适配用户”,即能维持项目生命力的临界规模
  2. 多签多备份钱包(主-子设备架构)

    • 核心理念:
      • 多签复杂但安全性最佳;重度依赖“多端独立、难以同时攻破”的事实安全优势
      • 设计为“主设备+若干签字子设备”,而非“所有设备角色平权”的通行多签模型,以避免“家人/子设备串签盗转”风险,确保“资金主权归属清晰”
    • 实践取舍:
      • 反对“彻底离线”的硬钱包使用门槛过高、难用;更倾向“联网但多签”的可用性/安全性平衡
      • 可扩展到12把密钥级别的高安全配置(类比比特币助记词数量的冗余思路)
  3. 加密社区通用软件(Community≠Social)

    • 社区与社交/社群的区分:
      • 社区需“公共纽带与治理”,更像现实中的“有管理、有共识、有公共性”的小区
      • 现有推特/Discord/Telegram多为社交工具,缺乏面向“社区治理与纽带构建”的产品范式
    • 需求来源:
      • 无链团队曾遭遇“平台封禁”的不确定性,因而决定自建能够承载自身与外部项目的社区底座
    • 目标:
      • 对外开放,任何项目/钱包/团队均可用其搭建社区与增长体系
      • 作为增长“主引擎”,与小程序平台共同构建“分发—运营—留存”的闭环

增长与运营策略

  • 早期策略演进:
    • 曾尝试以空投等方式“拉量”,但在去年9月起主动收缩,集中资源打磨产品,以减少过早大规模推广带来的“负面口碑”与“消耗代币/资金”的低效
  • 新的用户观:
    • 用户价值非均值分布,头部用户的重要性远高于长尾;优先建设“对口社区”,把产品“为真正有需求者”做好
  • 近期节奏:
    • 社区产品“未来1–2个月争取打出优势”,随后再做更广泛的扩张

行业格局与技术路线判断(嘉宾观点)

  • 技术红利已进入“边际递减阶段”:十余年该想到的方向基本被探索,难以仅凭“纯技术升级”再造巨头
  • PoS格局基本定型:以太坊(PoS)+Solana、Cardano(ADA)、TRON、TON等前排;后进者若无“范式突变”几无追赶机会
  • 以太坊的“稳定币生态位”将长期稳固;其他公链很难在金融层面超越其可靠性与规模效应

社区治理与系统演进的启示

  • 比特币早期“社区决策”回顾:
    • Satoshi离场后,Gavin Andresen等推动项目演进,形成“核心开发者+BIP流程”的社区协作机制
    • 收益权与控制权分离:算力决定“收益权”,但协议升级与方向由“社区决策”主导
    • 坚持“0.1贯彻始终”的内核设计哲学:架构一旦定型,后续改动越少越稳(Satoshi选择离开亦与此有关)
  • 无链系统借鉴:
    • 吸收Web3的思想(去中介、公开透明、社区协作),采用Web2成熟的工程化与产品方法,力求在“理念相合、技术取舍得当”的路径上跑出差异化

未来一年展望(以“尽人事、听天命”为前提)

  • 不做硬性时间表与“保票式”Roadmap:
    • 成功具有偶然性(宏观周期、政策事件、行业风口),能做的是“谋事在人”(产品与应用的长期主义)
  • 关键抓手:
    • 以“稳定币带动的真实应用”作为桥梁,把小程序平台与社区产品做成“可规模化分发的应用土壤”
    • 继续完善“可被验证的透明账本”与“主-子多签钱包”的安全与易用性,逐步扩展到Web3钱包多签
    • 开放接口,降低开发门槛,吸引更多项目接入,形成ToB+ToC的网络效应

主持人补充与资源

  • 主持人Sunny多次强调:
    • 无链系统并非“跟风产品”,其背后逻辑与野心在于“做大事、做难事”
    • 建议听众关注嘉宾文章与项目官网(主持人口述为“Chainlist DW20.com”等表述;建议以官方渠道为准)
    • Cube Labs(主持人自述为Web3全案营销机构)持续举办Space AMA,欢迎合作

亮点与要点速记(便于快速把握)

  • 重构Web3定义:Web3应是“搜索+推送+拥有”,当前大多数产品仅达“Web1.5”水位
  • “透明性>去中心化/区块链”是加密的第一性原则(嘉宾核心观点)
  • 创新度量:提出“分布式标尺DW20”,目标替代“法币锚定的稳定币”逻辑,构建去法币化的价值度量
  • 账本设计:单方记账+区块哈希上链校验,强调“可验证透明”而非“多方记账即正义”
  • 钱包安全:主-子设备多签模型,优先可用性与安全性的平衡,未来拓展到Web3钱包多签
  • 分发平台:以“小程序平台+推荐/推送”弥补链上应用“被发现”难题,服务ToB+ToC两侧
  • 增长策略:缩量蓄势,先打磨产品、重视头部用户/社区,再图扩张
  • 宏观预测:法币50年内式微、去中心化稳定币崛起;BTC第五周期高位22–23万美元(嘉宾预测)

以上为本场AMA的完整纪要,力求如实呈现嘉宾观点与讨论脉络,供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