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投资真的是为了赚钱吗

本场Spaces围绕“人们投资真的是为了赚钱吗?”展开,从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双视角拆解投资动机。奥德赛引入霍华德·马克斯、巴菲特等关于情绪与周期的洞见,转向个体层面的早期不良图式如何在成年后以FOMO、All-in/杠杆、过度分享、减仓困难等形式自动化驱动决策。裴彩以自身案例讨论情绪与神经回路(杏仁核/前额叶)在投资中的作用及训练改写的可能。董真强调方法论:觉察—迭代—内在评价体系—从有限游戏转向无限游戏,保持冗余与长期生存;并主张赚“增量的钱”,让收益与技术/社会进步同频而非零和博弈。末尾提醒Web3安全警惕钓鱼链接。

主题:人们投资真的是为了赚钱吗?

参与者与身份

  • 主持人:未明示姓名(节目“一团M research”主持)
  • 奥德赛:投资与心理学爱好者(在文中亦被称为“奥特赛/奥德赛”)
  • 董真:从事 Crypto 挖矿及相关投资研究
  • 裴才:比特币老矿工(文中亦出现“裴彩/裴佳/佩强”等口误称呼,以“裴才”为准)

话题背景与问题设定

  • 背景引入:心理学中的“早期适应不良图式”(Early Maladaptive Schemas)。童年核心需求未满足时,为适应不良环境形成的图式被带入成年后,易在关键决策情境中自动化运行,造成反复陷入同类困境、情绪痛苦与不健康关系。
  • 引导问题:在投资节目语境下回望自身——“人们投资真的是为了赚钱吗?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?”
  • 方法视角:图式可能绕过前额叶,触发情绪与冲动,需靠觉察、训练与技术性限制(规则设定)改变决策路径与神经反应模式(降低杏仁核反应,提升前额叶活动)。

讨论脉络与核心观点

1.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区分(奥德赛)

  • 群体心理学(霍华德·马克思的“备忘录”与《周期》):市场反复上演贪婪与恐惧,价格偏离价值,群体性情绪驱动周期。
  • 个体心理视角:现实投资者并非纯理性机器,决策常被深层动机扭曲(安全感、证明“自己特殊”等)。当“被看见很厉害”替代“投资成功”成为隐性目标,易出现加杠杆、All-in 等极端行为——本质是满足某种信念的“消费”,可能倾家荡产。
  • 落地应对:
    • 两步法:先觉察自己的信念与自动化模式,再评估能否改变;若难以改变,设定技术性约束(仓位/杠杆/止损/分享准则等),清楚认识自己的“天花板”。
    • 参照摩根·豪瑟(《金钱心理学》):若波动引发巨大情绪牵扯,则避开不适合自己的投资类型。先理解自己,再匹配适合的策略,而非盲目追随外部“成功范式”。

2. 个案剖析:裴才的自动化图式与冲突结构

  • 自我识别的自动化模式:
    • FOMO(错失恐惧)难以摆脱。
    • 机会分享的冲动(如将“卖 ETH 的机会”转发到羽毛球群引发混乱),事后后悔。
    • 减仓困难:愿望式思维(Wishful Thinking)、锚定效应(如对过去高位价格的心理锚定)。
  • 神经机制视角:自动化图式可能已固化在神经网络,靠单纯“知道”不足以修正;需要模拟训练将人置回触发场景,反复练习,改变激活路径(下降杏仁核、上升前额叶)。
  • 奥德赛的反馈与假设:
    • FOMO的锚点重置:若锚点是“别人赚了我没赚”,情绪被他人行为牵动;若改为“是否是好决策、事后是否后悔”,FOMO显著缓解。
    • 分享的收益/成本结构:短期带来身份认同与“有用感”,长期隐含售后负担与责任归因(别人亏钱可能怪你)。需权衡是否接受固定代价,或者通过规则设计减少不必要的代价。
    • 深层动机推测:
      • 讨好型倾向:内在自我价值感不足,借取悦与“提供价值”寻求认可,害怕被拒绝。
      • 归属与安全感:父亲缺位的成长环境造就“照顾他人”的角色,试图通过持续“不可或缺的价值供给”确保关系安全(潜台词:你拿过我的好处,就不会离开我)。
    • 与投资理性的结构性冲突:讨好/自我牺牲追求的是“当下的情绪满足”,理性投资要求“延迟满足”(为未来获利牺牲当前消费与情绪)。冲突导致关键动作(如减仓)执行受阻。
  • 长期持仓的本质(奥德赛):不存在抽象的“长期持有”,只有每一刻都在面临“是否卖出”的决策;每一刻都是理性模式与心理模式的博弈。

3. 方法论:从“有限游戏”到“无限游戏”(董真)

  • 探照灯隐喻:当你意识到存在不良图式,就像用探照灯照亮过去的黑暗角落。即便角落里布满蛛网与灰尘,逐步清理与修饰,图式与习惯可被改变。更新往往源于现实的正/负反馈。
  • 自身的不良图式与矫正:
    • 曾经过度分享,受不良反馈后变得谨慎、斟酌重要表达——保守与犹豫也可能是被现实“反驳”后更新的结果。
    • 减仓计划跟随价格锚定,将投资看成“有限游戏”(这一把争胜),与“100倍杠杆一次干成”的心理相似。现刻意转向“无限游戏”:目标是“活得更久”,保证冗余与现金仓位,以持续参与下一次机会(科技进步/他人犯错带来的错定价)。
    • 过去的“分散冲动买入”:他人讲一个逻辑就买一点,仓位碎片化。现被“大猩猩投资”框架矫正(强调集中、长期、护城河资产),由前额叶理性压制冲动。
  • 情绪抽离与标的抽离:不爱上自己的投资标的;面对情绪高峰或恐慌,努力抽离以维持理性。
  • 内在评价体系的构建:财富到一定规模后,外界评价(增值幅度)边际效用下降,需更早建立内在评价系统,以“成为更好的投资者的过程性标准”评价决策,而非仅靠结果证伪/证真。

4. “为什么投资?”的正面回应

  • 董真:出发点是赚钱;行进中发现投资还能带来学习、结识强思想、对事物认识加深的成就感、经验积累与自我提升。
  • 裴才:最初为赚钱与摆脱不满生活;过程中外部评价(赚钱多少)权重过高,忽视“决策质量”;需转向内在评价体系。
  • 奥德赛:起点是在家境危机中“想快速摆脱困境”,结果适得其反;早期挫折倒逼反思。如今不再被金钱困扰,投资有双重目标——获取价值(物质与通用货币)与获取意义(身份认同与自我结构的照见)。投资也像修行,但更是通过问题与选择雕琢自我(“大理石成雕塑”的隐喻)。

5. 投资的价值观:赚“增量的钱”与避免零和掠夺(董真)

  • 财富的来源:物理技术进步、社会技术进步、商业设计创新。长期赚钱应源于押注真正创造增量价值的事物(你的“投票”对了),使个人增长与社会进步同频。
  • 警惕零和/PVP型获利:若你的钱主要来自把别人兜里的钱掏出(而非创造增量),就偏离了希望通过投资实现的价值目标。诈骗更是与投资价值观背道而驰。

纪要与重点

  • 主题聚焦:投资动机并不止“赚钱”,深层动机与自动化图式常左右决策;需觉察并与理性投资的“延迟满足”要求对齐。
  • 心理学框架: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会在关键情境自动化运行,绕过前额叶;改变依赖于觉察、训练与技术性规则。
  • 个案洞察:裴才的FOMO、分享冲动、减仓困难与锚定/愿望式思维;奥德赛指出讨好/安全感动机与投资理性冲突;董真提出“探照灯—清理—更新”的方法论。
  • 实操转变:从“有限游戏”(当下这一把争胜)转向“无限游戏”(为下一次机会保留冗余与生存);建立内在评价体系,以过程与纪律评价自我。
  • 价值导向:坚持赚“增量的钱”,把资本配置到真正创造社会/技术增量的标的;反对零和掠夺式获利。

可操作建议(从讨论中提炼)

  • 识别并重置锚点:从“和别人比收益”改为“和自己的决策质量比”,以“事后不后悔”为准绳。
  • 设定技术性限制:明确禁用高杠杆与All-in;制定减仓/止损SOP;给“分享”设定边界与说明(风险、非建议、后续不提供个别指导)。
  • 情绪暴露与复盘训练:在模拟或小额真实情境中刻意练习,记录情绪触发与行为,反复以理性脚本替换冲动脚本(目标:降低杏仁核、提升前额叶主导)。
  • 转向“无限游戏”目标:以“长期存续”与“保持冗余”为一等目标,现金/防错仓位先于“这一次的极致收益”。
  • 建立内在评价体系:用过程指标(研究深度、纪律执行、错漏管理、风控达标)评价自己,淡化短期结果对自我价值的支配。
  • 避免零和与道德风险:优先配置创新与生产率提升相关资产,拒绝诈骗/信息不对称剥夺式模式。

风险提示与安全提醒

  • 行为偏差:FOMO、锚定效应、愿望式思维、分享引发的责任与关系风险、高杠杆与合约的破坏性。
  • 市场结构:群体情绪周期反复、价格偏离价值;长期持仓是持续决策、持续冲突的过程。
  • 网络安全:Discord等社区中陌生链接多为诈骗;即便是熟悉账号被盗也常见。不要点击陌生链接,资产安全自负其责。

亮点与引述

  • “投资的第一层是获取价值,第二层是获取意义。”(奥德赛)
  • “把锚点从‘别人赚了我没赚’改成‘我是否做了好决策、事后是否后悔’。”(奥德赛)
  • “从有限游戏走向无限游戏:目的不是这一把赢,而是继续进入下一次游戏。”(董真)
  • “长期赚钱应与社会进步同频,投票给增量价值。”(董真)
  • “我们像大理石被雕成雕塑:问题、怀疑与选择塑造出真正的我。”(奥德赛)

未尽议题与后续方向

  • 如何系统化训练以改变自动化图式(具体练习方案、量化情绪/行为指标、复盘模板)。
  • 内在评价体系的构建细则(评价维度、权重、与结果的解耦策略)。
  • 投资与身份认同的健康边界(避免以投资表现单一决定自我价值)。
  • 对“分享”的伦理与实操边界(信息责任、风险揭示、关系管理)。

会后信息

  • 本期音频将整理并同步至小宇宙、Twitter与YouTube等平台(账号:一团M research)。
  • 再次提醒:提高警惕,注意网络诈骗,做好资产安全防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