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聊仓位调整的想法

本场Spaces围绕“仓位调整与灰度决策”展开辩论:一方(董真)主张承认黑白之间的“灰度”,用默认的定投/定抛与小步分批作为改错第二层的执行机制;另一方(奥德赛)强调长期持有优质资产(BTC/ETH/特斯拉),提高随机性权重,采取高位“倒三角”分批卖出与期权覆盖以应对不确定,同时确保家庭现金安全垫与稳定币套利收益。双方还讨论了“客观与主观”“能力与随机”的边界、宏伟蓝图与幸存者偏差、数学期望与偏好。楠楠从“优等生焦虑”切入,提醒在长期主义下避免过度追求完美决策,关键是“留在牌桌上”。裴才反思自己认知与行为的偏差,表示将弱化“留恋桌面钱”的情绪。

仓位调整、灰度思维与长期主义:一次 Twitter Spaces 讨论纪要

参会与角色识别

  • 董真(对应“说话人 1”):偏重方法论与决策机制,强调“灰度”与可被批判的客观性,提出定抛作为“默认状态”机制的框架。
  • 裴才(对应“说话人 2”,文字转写中偶有“裴太/裴彩/北才”的误写):侧重组合与执行层,近期实际的仓位与工具选择由其展开。
  • 楠楠(对应“说话人 3”,主持人):从心态与长期主义切入,提出“优等生焦虑”与“足够好”的结果。
  • 奥德赛(对应“说话人 4”):反思“认知与行为的偏差”,关注情绪管理与避免“把钱留在桌上”的执念。 (以上姓名依据对话中的互称与上下文判断整理)

核心观点与结论概览

  • 裴才

    • 近期操作与立场:上次调整后基本未再动作;反复纠结是否做“re-balance(再平衡)”,包含此前“淘金策略”的再平衡思路。
    • 观点与配置:自认目前没有超越市场更好的判断(例如对“降息→继续上行”的不排除),因此倾向减少主动交易,珍惜“优质资产”仓位。不轻易交出 BTC、ETH、特斯拉等具“稀缺性、垄断性、成长性”的资产。
    • 流动性与收益:生活费与现金比例已留足;稳定币套利收益“还蛮舒服”;币间市值比例(BTC/ETH)已调回;对可能的大跌“可接受”。
    • 对“灰”的落实:承认“牛市结束”的概率较半年前更高,已通过“卖出现货/卖期权”的方式做渐进式对冲;采用“倒三角”卖出:价格越高,卖出越多;工具上“高位期权占比更高、现货卖出占比更低”,若期权未被行权,则整体卖出比例会很低。
    • 节奏与机制:不偏好连续的 TWAP 定抛,更偏跳跃式、事件驱动的触发;在15万美金(BTC)等财务拐点价位,会显著提高卖出强度(因对家庭资产/现金流支持的质变意义)。
    • 投资范式:更认同“长期持有优质资产”的范式,不愿做“拿剑的人”;对“正期望但仍具强随机性”的赌注持保留。
  • 董真

    • 方法论起点:“如果知识是确切的,那么装置就是必要的”(引自刘瑜《可能性的艺术》)。指出改错有两层:
      1. 有清晰标准的“黑白错”→应迅速纠偏;
      2. 无明确边界的“灰度错”→承认“可能错”的概率在变化,并在行动上做与其匹配的动态应对。
    • 灰度到行动:倡导在认知“灰”存在时,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仓位管理(小幅调整、程序化定抛等)。
    • 机制设计:以“三体罗辑-执剑人手表”隐喻定抛的默认机制——当没有“改变默认”的强信号时,策略自动持续执行;一旦识别到显著新信息,再主动发出“改变”信号。
    • 降低价格执念:定抛帮助“脱离价格体系”,避免因在“某点卖对”产生的情绪强化,进而影响后续更理性的整体决策。
    • 关于客观/随机:反对“把问题完全推给随机/虚无的客观”,主张以“可受批判的论证”提升判断的客观性;正期望机会不应因“情绪化的保守”而一概回避。
  • 双方争论焦点

    • 随机性 vs 能力:
      • 裴才:对历史“宏伟蓝图”(如特斯拉)型机会,若置于当时且不带后验知识,识别与下注高度受限,实操层面“更像随机”;更愿将注码留给“跃迁到现实影响阈值”的大行星型机会。
      • 董真:承认会错与选择偏差,但“可批判的比较”能让我们在大量机会中筛出相对更优,哪怕概率表述是“灰的”,也不等于完全彩票式随机。
    • 主观 vs 客观:
      • 讨论中承认“客观性”并非天然存在,而是通过论证、反驳与检验后“趋近客观”;策略选择要能被外界标准与自我批判检验。
    • 权力/控制感:
      • 裴才:以罗辑“执剑人”隐喻,认为董真倾向“掌控交易走向”;本人不愿做“拿剑的人”。
      • 董真:自陈对“权力”中性看待,关键在于机制减少情绪干扰,而非渴求控制本身。
  • 风险与资金管理的共识

    • 现金缓冲:
      • 裴才:明确现金占比(>10%)与家庭现金流约束的重要性,“痛苦比幸福更客观”;优先保障多年开销安全垫。
    • 基准配置:
      • BTC/ETH 按市值法的权重作为“修正误区”的一环;但是否“客观唯一”仍应接受批判与他法对比(如基于资金流/叙事的动态权重)。
    • 市场结构的复杂性:
      • 多重博弈叠加(宏观、链上杠杆、跨资产轮动等)致“当前阶段较混沌”,对过度自信持谨慎态度。
  • 心态与行为

    • 楠楠:
      • 指出“优等生焦虑”:期望每笔决策皆最优,反而更焦虑、少快乐。
      • 对普通投资者的启示:接受“好于底线的足够好”,胜于追求完美;相信长期价值,保持在牌桌上,避免因短期波动被淘汰。
    • 奥德赛:
      • 自述不适来自“认知接近董真,但行为与之相距较远”;对不适更敏感、容忍度变差。
      • 反思要减少“怕把钱留在桌上”的情绪,避免末端贪婪导致的非理性操作。

议题展开与要点梳理

  • 关于“是否现在就该再平衡/卖出”

    • 裴才:
      • 没有明显优于市场的趋势判断;降息预期存在再次推升的可能;选择“少动”与“珍惜优质资产”。
      • 在“灰度概率上升”的背景下,采取了“期权+少量现货”的倒三角卖出;若期权不被行权,总体卖出比例仍可控。
    • 董真:
      • 鼓励将“可能错”的模糊感知转换为“轻量级、可持续”的行动(如定抛),以机制承接不确定性,避免陷入“非黑即白”的被动。
  • 工具与路径:TWAP 定抛 vs 事件驱动的跳跃式调整

    • TWAP 定抛(董真强调的“默认机制”):
      • 作为“持续的、不被价格情绪绑架”的底层装置,直到出现强信号再改变;利于消解择点情绪奖励。
    • 事件驱动(裴才偏好的“跳跃式”):
      • 当识别到“跃迁级”的变化才激活较大调整;对自己能力圈之外的“噪音型因子”(如宏观口径反复)保持低干预。
  • “宏伟蓝图(特斯拉)”与“彩票”隐喻的争论

    • 难点:在当时信息集下,识别概率与下注强度的合理区间不明;同时存在样本选择与幸存者偏差。
    • 董真:即便是“灰的”,通过比较与批判也可把概率“推离纯随机”,有正期望就不应因情绪化保守而一概拒绝。
    • 裴才:更尊重“跃迁后的显著能量”再配置有效注码;对“看似正期望但可操作性弱”的假设型机会,宁可规避以控制整体随机暴露。
  • 家庭约束与投资客观性的边界

    • 家庭现金流与心理承受力是“个人层面的客观约束”,但非可外推的“市场客观性”。
    • 对“按市值法配置 BTC/ETH”的“客观性”应持开放态度:可与“资金流入/链上数据/叙事强度”等他证相互校验。

讨论中的实操型思路(非投资建议)

  • 以“默认执行的装置”管理不确定性:
    • 将定抛/再平衡设为默认状态;仅在出现强信号时发出“改变默认”的指令,可减少择点情绪与后验强化。
  • 将“灰度感知”映射到仓位:
    • 概率上升≠满仓反转;用幅度可控的对冲(如期权)或小比例现货调整,避免一次性方向性赌注。
  • 资金安全垫优先:
    • 以现金缓冲覆盖若干年支出,确保“长期在牌桌上”的生存性。
  • 价格越高卖得越多的“倒三角”结构:
    • 在高位用期权替代部分现货卖出,既保留上行参与度,又限制回撤风险;行权与否决定最终兑现强度。
  • 识别“跃迁时刻”再加注:
    • 对真正跨过现实影响阈值的机会投入“有效注码”,降低在高随机阶段的分散低效下注。

心态与团队反思

  • 接受“足够好”,降低“优等生焦虑”;
  • 认知与行为一致性需要“机制化”以帮助落地;
  • 警惕“怕把钱留在桌上”的情绪,避免末端贪婪。

仍待延伸与后续讨论

  • “保守”的正确定义与边界(与巴菲特式保守的差异);
  • 如何客观地证明某类机会“已显著超越随机”,并在不确定性下构建可验证的下注与风控框架;
  • 市场结构变动(宏观、资金轮动、杠杆)的“灰度信号库”和触发阈值的量化化。

会议收尾与公告

  • 主持人提示:本期因断线将合并为完整播客,稍后同步至小宇宙与推特,并附文字要点;欢迎关注 ITAM Research 与台上嘉宾账号;
  • 重要声明:所有言论不构成投资建议,系不同视角的交流与反驳,旨在帮助理清思路、改进决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