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聊仓位调整的想法
本场Spaces围绕“仓位调整”展开:裴才坦言现金比例过低、以太坊持仓过重、特斯拉过轻,虽用TWAP减ETH、换部分现金与特斯拉,但执行迟缓与后悔情绪并存,更多是心理阻碍。奥德赛给出通用决策框架:无额外观点时分期与速卖数学期望相当、TWAP仅降方差;若有周期判断,应在牛市后段逐步换取现金,重视“风险与波动”之分与对称性思维,用现金把握熊市高赔率。董真不喜欢TWAP,主张想清即快执,现货配合期权,债务优先清偿;承认波段与rebalance难度高,宁持优质资产、接受回撤。思胜分享17/21年回测:TWAP与接近顶部周均相比收益差距缩小,ETF时代或更适配;但“这次会不会不一样”难以证伪。整体未形成一致结论,但给出周期概率化、现金冗余、执行SOP与心理对策等实操路径。
仓位调整的想法:周期、现金与心理机制的交叉讨论
参与者与角色识别
- 主持人:楠楠(组织与串场,强调风险提示与不构成投资建议)
- 嘉宾:
- 裴才(比特币老矿工,发起话题者)
- 奥德赛(长期主义投资者,方法论与周期视角)
- 董真(Crypto及挖矿领域投资与研究)
- 思胜(实证与公司治理角度的补充)
市场背景与议题设定
- 近期市场特征:
- 波动显著;部分小币强烈上涨,易制造“牛市爆发”错觉。
- BTC、ETH阶段性走弱与市场爆仓增多,情绪分化明显。
- 本期主题:围绕“仓位调整的想法”,讨论现金比例、资产间再平衡(如ETH与特斯拉)、执行节奏(TWAP vs 快速调整)、心理与方法论的关系,以及周期判断对仓位决策的影响。
裴才:困惑与执行现状
- 现状与理想仓位的差距:
- 现金比例偏低:已明确“为何需要现金”,但迟迟未调到位。
- 特斯拉比例偏低:相较理想配置未达标。
- 已采取动作:
- 通过TWAP(时间加权平均价格)减持部分ETH,原计划在约3个月内分批减仓,部分换成现金、部分换成特斯拉。
- 设置TWAP时价格约在4,500–4,600区域,隐含预设“未来三个月均价更高”的期待。
- 困惑与情绪:
- “知行之间的gap”:虽然逻辑上认同现金/市值配置,但执行迟缓,表现出心理阻碍与路径依赖。
- 对“快速调仓”的恐惧,倾向选择更慢的TWAP;但每逢ETH相对现金或特斯拉下跌时产生懊悔。
- 近期特斯拉先大涨后大跌,主观感受“戴维斯双杀、痛苦加倍”。
- 追问与自检:
- 是否预设了错误行情路径(更接近2017式走势)导致执行策略与现实分布不匹配?
- 三天快速调仓 vs 三到六个月TWAP,“让自己更舒服”的节奏与策略收益结构之间的取舍。
奥德赛:方法论框架与周期视角
- 问题定性:
- 指出裴才描述更多是“心理问题披着投资决策外衣”。存在两套话语系统(投资术语与情绪感受)之间的翻译断层。
- 决策方法论:
- 数学期望与方差:若“无额外观点”,三天卖完与六个月卖完在期望上等价,但方差更小的方案更平滑。
- 反对“针对此刻的点位过度拟合”,强调“分布曲线”视角优于“单点价格”视角。
- 大周期法则与通用性检验:
- 从FTX崩溃后计,牛市或已运行约三年;更关心“季节”(如接近牛市尾部)而非具体点位(4,500/4,300等)。
- 若判断“更接近尾端”,就宜在牛市的后段逐步兑现一部分,避免熊市中被动卖出。
- 原则需经两层检验:跨资产、跨时段的通用性,以及能规避历史上常见的坏结果。
- 风险 vs 波动:
- 明确区分:价格波动≠资产风险。反思应针对风险分布形状,而非事后对单次波动的纠偏。
- 现金的角色与对称思维:
- 将现金视为“长期看涨的期权”(熊市更便宜时换优质资产的权利)。
- 对称结构:在极度乐观、杠杆高企时多换现金,以便在极度悲观、杠杆爆裂时用更多现金低位布局。
- 周期与参考:
- 引用王川“减半至牛市终结约18个月”的经验律(举例,不作确定性断言),结合ETF进入主流金融可能拉长至18–24个月。
- 强调“机制可知论”:虽难预测具体时间点,但可理解驱动机制(人群心理、流动性传导、杠杆状态),反对虚无式“任何事都可能随机发生”的决策基底。
- 实操回顾:
- 自5月起每月将持仓3–4%换为现金,至今现金约15–20%。承认不确定性,但按概率加权逐步执行。
董真:偏好快速执行、期权配合与风险态度
- 执行偏好:
- 不喜欢用TWAP或缓慢定抛来“认错后再拖延执行”。若确认应卖,会尽快在现货卖出一部分,剩余部分用期权调整(时间、行权价、比例灵活),以期权费作为缓冲。
- 核心诉求:提高确定性,避免“慢慢卖”的不确定与心理折磨。
- 资产配置与市值观:
- 提倡“市值比例配置”为基线。若不按市值配,需拿出超越市场的明确逻辑与优势(市场错在哪里、自己凭何更对)。
- 曾在ETH/BTC汇率约0.04附近开始分批将ETH换为BTC,并设置0.05、0.06等阶梯;现ETH与BTC市值比大致接近,ETH或略高,说明换仓已基本完成(部分早期换仓较便宜价位亏损,但整体可接受)。
- 现金与债务:
- 对债务容忍度极低。一旦发现债务,会优先在较早价位清杠杆与债务,而非等待牛市高位再缓慢处理。
- 再平衡与套利:
- 将“靠波段高抛低吸增加本位数量”视为高难度,需识别他人错误并有足够功力;倾向“随缘”,不强求。
- 风险提示的权衡:
- 面对王川密集风险提示(如美股泡沫、AI链条可能回撤),两难于“卖出优质资产寻求抄底机会”与“继续持有优质资产”的选择。当前倾向后者:宁愿承受更长持有期的波动,不轻易出手在可能“太便宜”处出售优质资产。
思胜:TWAP的实证比较与公司层面治理
- 个人TWAP实践:
- 起步卖出区间约4,400–4,800;跌破4,000后暂停。心理波动与裴才类似,但认为“向下回撤属于年底前的高概率场景”,并非策略失效。
- 风险边界:若一路下行至3,000/2,000,可能意味着最初策略的假设失真,但这也是模型事先允许的可能分支。
- 回测结果(2017与2021两轮):
- 对比“100天TWAP卖出”与“最高点当周的周均价卖出”:
- 2017年差距较大,TWAP相对“顶周均价”差约60%。
- 2021年差距显著收敛,ETH/BTC差约14%–17%。
- 推论:随着ETF等因素引入、波动可能收敛,TWAP在现实可执行性与业绩偏差上的说服力增强。
- 对比“100天TWAP卖出”与“最高点当周的周均价卖出”:
- 公司治理与债务:
- 为说服公司股东以TWAP卖出部分以清偿债务,进行了上述回测与论证。债务必须在本轮周期内解决,利息成本与治理约束使“拖四年”不可取;但涉及分红等利益分配,股东对“这次不一样?”的质疑难完全消除。
核心概念与方法论讨论(全体共识与分歧的交汇)
- 波动 vs 风险:
- 共识:不要将一次价格波动的“痛感”误作风险本体;风险是分布曲线的形状与尾部,而非某个点位的短期偏离。
- 分布曲线 vs 价格点:
- 共识:应以“分布/概率集”做决策,不对单点“事后诸葛亮”。TWAP的平均化视角就是“避最差结果”,不会拿到“最理想点”,心理上需提前接受。
- 现金的定位:
- 共识:现金是冗余与选择权,是应对“情绪极端(高杠杆/高悲观)”的对称准备,非“价位预测工具”。
- 周期与机制:
- 奥德赛:大模式可持久存在,源于人群心理与结构性传导(ETF、加息、减半、AI资本开支链条等);用“季节”判断优于“点位猜顶”。
- 董真:对“卖出寻底”持保留,更愿承担持有优质资产的时间风险。
- 思胜:回测显示近年波动收敛,TWAP的相对劣势缩小,适合公司治理场景。
- 执行节奏与工具:
- 分歧:
- 裴才倾向慢节奏TWAP,但心理易受短期波动影响而懊悔。
- 董真偏好“想明白就快执行”,现货+期权提升确定性,拒绝拖延。
- 奥德赛主张依据通用原则分步执行(已将15–20%转为现金),兼顾概率与心理承受。
- 分歧:
一致点、分歧与亮点
- 一致点:
- 仓位调整不应建立在“价格点”的执念上,应依据概率与机制;现金是获得未来优质资产的手段;债务应严肃对待、优先解决。
- 分歧:
- 执行方式:TWAP的“慢与稳” vs 现货+期权的“快与确定性”。
- 心理取向:愿不愿为“可能的抄底”牺牲当前持有的优质资产。
- 亮点:
- 思胜的两轮回测定量对比,为TWAP与“顶周均价”提供历史参照,指出ETF时代波动收敛的可能性与TWAP相对优势改善。
- 奥德赛提出“现金为对称策略的长期期权”与“机制可知论”,将心理问题与投资语言解耦,强调跨周期可通用的原则构建。
- 董真以“市值配置”为基线,要求任何偏离必须有清晰逻辑;执行上用期权提升策略的弹性与心理舒适度。
纪要与重点结论
- 关于现金:
- 将现金视为在极端情绪与杠杆错位时的进攻性资源,而非被动防守工具;宜在乐观高杠杆阶段逐步加大现金,以备悲观阶段低位配置。
- 关于TWAP与快执行:
- 无额外观点时,短期与长期TWAP的期望相近、方差不同;策略选择应服从自身心理结构与治理约束(个人 vs 组织)。
- 若已“想明白”,快速执行可避免心理上的拖延成本;期权可用于调节时间与盈亏分布,但需接受其不确定性。
- 关于周期判断:
- 借鉴“减半—传导—尾声”的经验律(18–24个月)与ETF影响,但不以此为单点预测;以“季节”决策框架指导减仓节奏更稳健。
- 关于市值配置:
- 市值比例为默认锚;偏离需清晰说明“市场错在哪、自己优势在哪”,否则应回归基线。
- 心理与方法论:
- 需将“最理想结果比较”的心智偏误纳入策略设计预期;策略本身定义了不追求最优点位的取舍,避免事后懊悔吞噬执行纪律。
- 组织治理与债务:
- 公司场景下,TWAP兼顾可执行性与股东协调;债务优先级高,应在本周期内解决以降低长期风险。
未决问题与后续关注
- 周期尾段的概率评估与动态更新:ETF、宏观利率、链上杠杆与流动性指标的综合跟踪。
- 个人心理结构与策略匹配:如何在“不追最优点位”的前提下建立更稳定的执行心智,减少“知行gap”。
- 现金比例的目标区间与调整触发:在不确定周期下的分步增配与阈值化管理。
- 再平衡的机会识别:在何种极端情绪与杠杆数据下,赔率与胜率足以支持主动波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