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adFi's 1st AMA

本场Spaces由Satonmy的Mr. J(季哥)与Steven双语主持,Radfi创始人Scott系统阐述了其从传统投行与ICON到比特币L1的创业历程,以及Radfi的产品与路线:以问题为导向,从BUSD稳定币切入,因交易体验差自建Swap,再用Virtual Mint解决新币流动性;坚持比特币一层、无跨链桥,并以2/2多签“交易钱包”实现接近即时的L1最终性,作为未来DeFi原语的基石。技术上优先巩固Runes,再按社区需求迭代(移动端、创作者白名单/空投/可配置发行等)后扩展BRC 2.0与Alkans。商业方面披露融资与稳健跑道、倾向自有与可持续流动性;营销以草根与亚洲PR为先。代币发行暂不讨论,认可以链上使用为核心贡献。Q&A集中于“钻石手”、邀请返佣、费用与稳定性;Scott确认将优先稳定性与功能完备,预期数月后出Beta并引入邀请/积分等,近期将上线Price Shift Tolerance改善撮合体验。

Redfi × Red Target 社区首场双语 AMA 全记录总结

参与角色与身份

  • 主持与翻译:Mister Jay(季哥,Satonomy),中英双语主持与逐段翻译。
  • 嘉宾:Scott(Radfi 创始人,传统投行背景,2017 年入圈)。
  • 中文社区建设者:Ath(Red 社区建设者、Radfi 早期深度用户)。
  • 社区提问代表:Runworld、Greenball、AV Crypto、Da Vinci(达芬奇)等多位社区成员。

背景与嘉宾介绍(简要)

  • Scott:2017 年从传统投行转入加密,2018 年加入 ICON 生态,参与搭建多款应用(去中心化交易、稳定币 CDP、借贷、NFT 市场等)。2022–2023 年曾做 RWA 发行协议并完成融资,后因对比特币生态(Ordinals、Runes 等)产生强烈兴趣,带队聚焦比特币 L1 应用,开启 Radfi。

生态阶段、初心与差异化

比特币生态发展阶段与机会

  • Scott 观点:
    • 早期阶段:Ordinals 与 BRC-20 展示了用户需求,但体验较差。
    • 随后进入“应用先行—再补基础设施”的周期:目前正处在强化基础设施以支撑高质量应用的阶段。
    • Radfi 的现实挑战(可扩展性等)反映出:团队一边造应用、一边补齐比特币 L1 上应用所需基础设施。
  • 机会点:在比特币 L1 提供真正可用、体验优的交易与流动性基础设施,并逐步扩展为完整的 DeFi 原语集合。

创建 Radfi 的初心与问题链路

  • 起点:从稳定币 B-USD(Bound USD)入手,发现生态缺少好用的交易场所与深度。
  • 第一阶段:为改善稳定币与资产交易体验,打造 Radfi Swap。
  • 第二阶段:识别“新币发行初期的流动性不足”是系统性痛点,推出 Virtual Mint(虚拟铸造/发行)以在发行阶段即构建更充足的初始 LP,从根上改善流动性与价格发现。
  • 方法论:问题驱动、迭代解法;遇到问题→造产品解决。

与其他方案的根本性不同与核心创新

  • 最根本差异:
    • Radfi 完全构建在比特币一层(Layer 1)。不做跨链桥接至其他公链(如 Solana、ICP、NEAR 等),不引入额外签名假设。
  • 关键技术创新:
    • Radfi 交易钱包(2-of-2 多签:用户签名 + Radfi 签名)。
      • 一旦双方签名即可视为“预期最终性”,等同 L1 安全但确认体验更快(“更快的比特币”)。
      • 该基础设施将成为 Radfi 后续更多产品与用例的底座,围绕其构建完整生态。

技术路线与协议支持

  • 当前主攻:Runes 协议(Radfi 最早构建时主要可用协议)。
  • 后续兼容:已与 BRC 2.0、Alkans 两个协议团队/社区交流,纳入路线图;待 Runes 端稳定、功能接近 V1 完整后再扩展至更多协议,避免“同时做新协议 + 做新功能”的并发复杂度。
  • 渐进式去中心化:
    • 所有子区块级交易(sub-block)均广播至比特币主网,链上可查,并依赖 CPFP(父子手续费)加速,非中心化服务器记账。
    • 目前 2-of-2 多签中 Radfi 是第二签名方;长期会将第二签名去中心化(如分片密钥)以弱化对团队的依赖,遵循“先产品、后完全去中心化”的路径。

产品迭代重点(未来 1–2 个月)

  • 体验/UI:
    • 交易界面与图表(K 线等)更清晰。
    • 移动端适配优先级较高(但需与前端新功能开发节奏协调)。
  • 创作者/发行端能力:
    • 当前仅支持“纯公平发行”(无预挖、无白名单、无定向空投)。
    • 计划增加:白名单、定向空投、灵活参数配置等,让更多类型的项目方可在 Radfi 自定义发行方案。
  • 费用机制即将增强:
    • 现默认交易费 1%(平台与“钻石手”与创作者分配),后续将允许“创作者自定义费率”区间(0.5%–10%),按项目策略自行设定。
  • 新功能上线预告:
    • Price Shift Tolerance(价格变动容忍):若报价在用户签名前已被他人成交而失效,系统将即时弹出“新价格签名”请求,无需重新手动发起,模拟“滑点容忍”的用户体验,但仍完全在比特币主网上完成签名与广播。

商业发展、融资与合作

  • 融资与资金状况:
    • 2023 年 RWA 协议阶段完成一轮融资;团队保守用款并配置了部分比特币,叠加 BTC 上涨,延长了资金跑道。
    • Radfi 上线前又与既有投资人及少量天使完成小轮融资。
    • 产品现已验证一定需求与数据,近期考虑开启新一轮融资进程。
  • 生态合作与 KOL:
    • 支持多来自自然口碑与技术认可(如 Leonidas、Barbara/“七姐”、Mister Jay 等的公开支持)。
    • 暂无与特定项目/社区签署“官方背书”或“专属合作”的安排,保持中立。
    • 与钱包及服务伙伴已有协同推广(如 OKX Wallet、Xverse),后续将视集成与进展做更多联动。
  • 对 OG Runes 流动性的支持(仅在考虑中,未最终拍板):
    • 倾向“自有、可持续流动性”而非“租赁式激励流动性”。
    • 方向设想:用平台收入逐步购入 OG Runes 自建 LP 池,提高平台对 OG 资产的基础流动性供给与稳定性(再次强调:仅为设想,尚未定案)。
  • 营销策略:
    • 当前侧重“务实与口碑”:AMA、社群运营、优质项目上线,线下会议视频支持等。
    • 待产品稳定、收入更充裕后,再加大会议赞助、参会与周边活动等。

代币、激励与社区治理

  • 平台代币计划:
    • 目前“时机未到”,不讨论细节。团队有成熟的设计储备,但会在产品稳定、用户增长与功能完善后再评估是否发行。
  • 有效贡献者定义与度量:
    • 可度量、最重要的贡献:链上使用与创造收入的行为(交易、铸造/发行、上线项目)。
    • 其他贡献(如科普、AMA 组织)被认可,但面向激励衡量时以“可链上量化的数据”为主。
  • 可能的激励侧重点(高层原则):
    • 更偏向直接产生平台收入的行为。空投/积分等若存在,将以此类行为为主要参考。

社区共建与全球化

  • 中文与亚洲市场:
    • 已与亚洲 PR 团队建立合作试水(如香港会议后中文稿件),未来扩大计划。
    • App 将提供中文版本,持续参与亚洲线下活动。
    • 计划长期配备英/中双语社区版主(缓解团队直连压力)。
    • 开发者激励/资助(Grants)为长期规划,待收入与资源匹配后推进。

愿景与战略定位

  • 三年目标:成为“比特币 L1 的 DeFi 中心与首选场所”。
    • 最快与最去中心化的 L1 DeFi 协议集。
    • 在 Swap 与 Launchpad 之外,逐步补齐借贷(borrow/lend)、跨链互换(cross-chain swaps)等基础原语。
    • 以“Radfi 交易钱包”为底座,提供“更快的比特币”体验,且全程留在 L1。

重点问答与社区反馈(摘编)

  • 钻石手(Diamond Hands)机制:
    • 社区关切点:
      • 是否会替换或调整钻石手奖励?是否影响换手率与交易活跃?
      • 是否允许“非铸造者/后买入者”也获得类似持有激励?是否能设立“不同类别/层级”的钻石手?
      • 是否更应鼓励加 LP 或给予 LP 额外激励?
      • 是否引入邀请返佣(Referral)系统,驱动拉新与线下推广?
    • Scott 回应:
      • 钻石手整体反馈偏正向,当前不做仓促改动;其价值在于增强“早期社区成员的财务一致性”,促进自发传播与宣发。
      • 不排除新增“后买持有”的激励类别,但需谨慎设计以免破坏首发阶段的博弈与持有动机;可探索用比特币时间锁(timelock)等机制实现“买入后-长期锁仓”的激励类别。
      • LP 激励:Radfi 的 Virtual Mint 已在发行阶段注入相对更高的初始 LP,TVL/市值比通常优于同类发行;短期不以外部 LP 激励为重点。
      • 邀请返佣:在团队雷达上,计划在“走出 Beta、产品稳定”后上线;也考虑“积分(points)体系”中给予邀请加分;返佣资金来源可在平台分成、钻石手分配或积分规则中统筹(方向性讨论,未定稿)。
  • 费用与可配置性:
    • 现行交易费 1% 为默认值,行业常见;平台并非独占,需分配至创作者与钻石手。
    • 重要更新:将开放“创作者自设费率”(0.5%–10%),由项目方按策略调整;关于“推广期费率下调”等诉求可由项目方在权限内灵活设置。
  • 异常与稳定性:
    • “Internal Server Error” 已于当晚修复,若复现请至 Discord 提交工单跟踪。
    • 稳定性优先级最高:在广泛投放市场(如强营销、返佣)前,先确保系统稳定与功能完善。
  • 二层必要性与去中心化:
    • Radfi 所有交易链上广播与矿工打包,非中心化服务器记账。
    • 2-of-2 的第二签名将渐进式去中心化,降低对团队单点依赖。
  • 合作与市场:
    • 与 OKX Wallet、Xverse 等已有联动宣传;未来继续与行业伙伴共同推广。
    • 对中国市场的核心诉求(Ath 汇总):
      1. 钻石手机制适度优化;2) 邀请返佣尽快上线;3) 产品稳定性。Scott 强调:第 3 点优先,1、2 将在稳定后推进。
  • Beta 退出时间表(预期):
    • 条件:完成安全审计、核心功能“接近全量可用”、运行稳定。
    • 时间:以“几个月”为量级,预估约 2 个月左右(非精确承诺)。

会议纪要与关键结论

  • Radfi 坚定 L1 策略,不引入跨链桥,核心创新在“2-of-2 交易钱包”带来的“更快的比特币”体验与可扩展用例。
  • Virtual Mint 有效缓解新币初期流动性不足,形成更健康的 TVL/市值结构。
  • 近期产品优先级:体验优化(含移动端)、发行端定制化、创作者自定费率、Price Shift Tolerance 功能落地。
  • 中期(离开 Beta 前):完成安全审计、功能完善与稳定性优化,再逐步引入邀请返佣、积分、(若有)代币与更广营销投放。
  • 钻石手:短期保持,认可其在早期动员与传播中的作用;将审慎评估“后买持有激励/时间锁”等拓展方案。
  • 费用:默认 1%,很快开放创作者 0.5%–10% 自主设定。
  • 合作与营销:目前走“口碑与务实”路线,配合区域 PR、钱包伙伴联动;产品成熟后放大。
  • 资金与发展:财务稳健,历史融资叠加 BTC 配置延长跑道;已小规模加轮,拟择机再融。
  • 三年愿景:成为“比特币 L1 DeFi 的中心”,补齐借贷、跨链互换等原语,打造“更快且更去中心化”的 L1 DeFi 体验。

建议与后续关注点

  • 对项目方:
    • 结合“创作者自定费率”与发行参数(未来将开放更多)灵活设计 Token 经济,契合社群增长与交易活跃诉求。
    • 关注 Price Shift Tolerance 上线后的交易体验改善与用户反馈。
  • 对社区与用户:
    • 以“链上可度量的使用行为”(交易、铸造、发行)为主要贡献指标;关注 Discord 通知与工单处理,协助团队尽快排障稳定。
    • 钻石手机制如有优化建议,可聚合为具体方案(含动因、博弈影响与实现路径)提交,便于团队评估。
  • 对中文生态拓展:
    • 期待中文界面、双语版主、线下联动与 PR 内容持续推进;邀请返佣、积分体系将于 Beta 后成为重点。

以上为本场 AMA 的完整要点与讨论脉络。通过本纪要可系统把握 Radfi 的技术路线、产品节奏、市场打法、治理与激励取向,以及与中文社区的互动共识与后续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