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看特斯拉的宏伟蓝图

本场Spaces围绕“特斯拉宏伟蓝图4(可持续富足)”展开,讨论其与“PPT叙事”的区别、实现路径与投资含义。裴才以FSD端到端进展、算力与数据规模及过往落地案例为支撑,认为AI与机器人具备高可信度,但对“纯太阳能+储能”的经济性持保留。董真从“10倍比2倍更容易”“Scaling”方法论与第一性原理出发,强调选择无人区新范式与组织执行力,同时主张投资应聚焦近3年可落地的Robotaxi而非过早押注机器人。奥德赛将蓝图视为对公司共识与资源配置的强力对齐,强化特斯拉“组织层垄断”优势,倾向提升中长期仓位上限。全程亦讨论市值配与赛道配、期权视角与本金永久性损失、时间不确定性与期望值取舍,以及投资动机(成就感与理性)等框架。

特斯拉《宏伟蓝图4:可持续富足》Twitter Spaces讨论纪要

参与者与角色识别

  • 楠楠:主持人(A团 Research)
  • 奥德赛:特斯拉迷你股东(核心提问者与立场挑战者)
  • 董真:从事加密挖矿与Crypto相关投资研究(方法论与投资框架视角)
  • 裴才:比特币老矿工、特斯拉车主(执行与可行性、资产配置视角)

讨论综述

  • 主题聚焦:特斯拉在9月2日发布《宏伟蓝图》第四篇章,从前三章的“可持续能源”扩展至更宏大的“可持续富足”。讨论围绕蓝图的可信度、与“PPT故事”的区别、时间与垄断问题、对投资决策与仓位的边际影响、以及参与者的投资动机与方法论展开。
  • 核心共识:
    • 特斯拉的“可持续富足”愿景务虚色彩增强,但其背后有FSD端到端进展、机器人(Optimus)的技术与数据积累、以及过往跨领域执行力作为支撑。
    • 蓝图对投资的直接“买卖”信号有限,更像强化长期“期权价值”(上行弹性)与组织对齐的“纲领”,底层下行由现有车与能源业务支撑。
    • 投资应区分短中期可验证赛道(FSD/Robotaxi)与更远期的机器人规模化;对远期部分宜跟踪、不宜过度押注估值。
  • 关键分歧:
    • 太阳能+储能的度电成本与经济性何时大幅优于化石能源,仍存显著争议。
    • “蓝图发布”对仓位的边际影响:有人认为影响小(已知信息的清晰化),有人认为对“期权价值”和组织对齐具有显著正面作用。
    • 投资动机:纯收益最大化 vs. 通过“识别被低估愿景”获得成就感与方法论验证。

议题一:宏伟蓝图与“PPT故事”的区分与可行性

  • 裴才
    • 可行性支撑点:
      • FSD端到端方案的推出与迭代表明“无不可逾越的障碍”,主要瓶颈转向算力、训练数据与优化工程问题。
      • 机器人(Optimus)与FSD开辟“全新赛道”,非对既有市场的整合竞争,具“范式转移”特征,类似以太坊引入智能合约开辟新市场。
      • 特斯拉历史执行力(Powerwall、整车软件化与自动泊车/召唤、制造创新等)提供“落地”证据链,不是纸面叙事。
    • 保留意见:
      • 太阳能+储能的成本曲线仍高于水电/煤电,短期“仅靠太阳能”支撑全局的经济性与可行性存疑。
      • 对机器人量产落地节奏仍持谨慎。
  • 董真
    • 方法论差异:
      • 贾跃亭当年的生态叙事是在竞争拥挤的存量市场做整合;特斯拉更偏前沿“无人区”,基于第一性原理攻坚,竞争对手少、提升空间大。
      • Musk的“10倍比2倍更容易”与Scaling方法论:设定看似不可能的目标与短周期期限,通过组织与工程迭代实现质变。(蓝图3/4务虚成分提升,被视作在其现有能力与影响力基础上的“方向锚”)
    • 投资侧重点:
      • 近中期关注FSD/Robotaxi跨越鸿沟与规模化;机器人处早期,暂不重押其估值。

议题二:太阳能与储能经济性争议

  • 裴才:以挖矿成本核算为例,储能成本仍偏高,难与水电/煤电竞争;“只靠太阳能即可满足”的叙事短期难自洽。
  • 董真:承认马斯克从“材料成本/物理极限”出发的测算逻辑有吸引力,但何时穿越经济性拐点仍是待证问题。

议题三:蓝图对投资决策的边际影响

  • 奥德赛:蓝图更像“凝聚共识”的纲领,对股价短期影响有限;但市场无反应反映“认知折价”仍在,长期可能提供配置机会。
  • 董真:若回到2006(蓝图1)不会仅因蓝图买入;蓝图3/4更务虚,但在Musk过往成就与方法论支撑下增强信心与“可跟踪性”,决策仍看盈利能力与是否跨越鸿沟。
  • 裴才:
    • 下限保护:即便AI线未兑现,十年维度依托电动车与能源业务,不大概率出现本金永久性损失;回报或近似标普水平。
    • 上行期权:蓝图清晰化FSD/机器人/能源路径,增强“期权价值”。
    • 组织与资本市场“对齐效应”:有助于内部资源配置和外部预期管理。

议题四:时间与垄断问题——如何评估不确定性

  • 董真:两大现实问题——
    • 时间:愿景实现可能受监管、工会、制度等约束而拉长,带来机会成本。
    • 垄断与盈利性:如同电动车竞争激烈,机器人/Robotaxi若被中国制造等快速跟进,盈利或被压缩。
  • 奥德赛:双线框架应对不确定性——
    • 表层线:监管落地时间不可预测。
    • 底层线:能力提升近似“硬规律”(如安全里程/事故率曲线)。当能力线穿透监管阈值,会“渐进后突然”释放。
    • 垄断视角:分“产品层竞争”(车型对车型)与“公司即产品”(组织能力平台化)两级。特斯拉的组织、数据与第一性原理文化难以复制,这是更深层的护城河。

议题五:历史回溯与情景测试

  • 2016蓝图2(FSD/闲置赚钱):
    • 裴才:若当时识别“Model 3低成本量产可行但需时间优化”,赔率已足够好;押注点应在制造与规模化,而非FSD进度本身。
  • 2006蓝图1(三步走):
    • 董真:彼时仅凭蓝图不会买入;今天在Musk方法论与执行信用叠加下,务虚的“方向锚”反而具参考价值。

议题六:资产配置与仓位讨论

  • 市值配逻辑:
    • 裴才:市值是“群体计算”的有效近似;在资产质量相近时应尊重市值配,除非有“额外洞见”。
    • 奥德赛:在明确“同一竞争域”的资产中(如储值赛道中的BTC/ETH),市值配与再平衡能捕捉“强者恒强”涌现;但非所有资产都应一概按市值配。
  • 当前与目标仓位(分享与思路):
    • 奥德赛:历史上从几乎All in ETH,转为BTC+ETH+TSLA组合。现测算TSLA约30%+,ETH约10-12%;受蓝图与个人判断影响,未来1-2年TSLA上限或上调至45-50%(视时点与现金流变动)。
    • 裴才:正将组合从“ETH严重超配、TSLA严重低配”向更均衡调整,未到“按市值/超配”级别;蓝图发布并未显著改变节奏,更多因ETH上涨带来的相对舒适“挪仓窗口”。

议题七:投资动机、成就感与“漂亮的错”

  • 董真:追问投资动机——是纯粹赚钱,还是通过识别“认知折价”获得成就感/自我认同?若是后者,风险-收益计算将让位于更抽象的“效用函数”。
  • 奥德赛:
    • 更看重“成为更好的投资者”的身份契合,先拿到“成就感”,再谈盈利结果。
    • 愿意承受“漂亮的错”——可复盘、能沉淀方法论、并形成反身性门槛(他人将被迫重复犯同样的错)。
    • 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仓位与多业务结构,不将“永久性损失”暴露于极端集中风险。

关键亮点与金句

  • “蓝图是高价值的期权,不是即时的盈利模型。”(裴才)
  • “把竞争分两层:产品对产品、公司即产品。后者是更难复制的垄断。”(奥德赛)
  • “10倍比2倍更容易:选无人区、设不可能目标、给极短期限。”(董真)
  • “渐进-突然:能力线穿透监管线的那一刻。”(奥德赛)

待验证点与后续观察指标

  • FSD能力曲线:安全里程/事故率、干预频次、端到端版本迭代速度与数据闭环的规模化。
  • Robotaxi商业化:监管框架、城市级试点范围、单位里程经济性与车队利用率。
  • Optimus(机器人):从原型到量产的里程碑、可用场景数、单位成本与学习/复制速度。
  • 能源业务:太阳能+储能的度电成本拐点、工业/数据中心/家庭储能渗透率、Powerwall与Megapack交付与毛利。
  • 制造与组织:平台化架构(软件/数据/工厂即产品)进展、人才密度与组织对齐信号(蓝图所引导的内部资源投入)。
  • 竞争态势:中美监管/补贴政策、工会/供应链约束、国内智能电动车与机器人产业追赶速度与差异化路径。

风险与提示

  • 参与者均为特斯拉股票持有者或产品用户,其观点基于个人研究与偏好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
  • 监管进度、成本曲线拐点、全球竞争格局与宏观利率均可能对实现路径与时间表产生显著影响。

主持人结语摘录

  • 投资“愿景溢价”因人而异:有人愿为未实现的愿景买单,有人只为已兑现的价值买单;投资背后的“意愿度/意图”在决策中占重要权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