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讨AI新时代:从算力、模型,到Agent经济

本场Spaces聚焦“算力—模型—Agent”三层结构的趋势与落地。从算力出发,嘉宾们讨论了算力金融化(RWA)、DePIN分布式网络的可行性与挑战,以及Web2供给与Web3需求的桥接路径;在模型层,围绕开源/闭源分野,提出以社区与DAO协作的“第三条路”,主张数据透明与用户参与收益回流;在Agent层,探讨“出生即Agent”的个人智能体、多代理协作、隐私与钱包集成的未来形态,并分享交易策略Agent与AI Agent DEX等落地方向。总体共识:AI已成结构性主线,拥有AI者将取代没有AI者,熊市阶段应加速建设。

Twitter Spaces录音笔记:AI算力、模型与Agent经济的结构性观察与嘉宾观点汇总

参与者与身份确认

  • 主持人:
    • 米歇尔(Michelle,对应“说话人 3”)
    • 亚敏/亚米(Yami,对应“说话人 2”)
  • 嘉宾:
    • 杰哥(对应“说话人 4”)
    • 高畅(又名:金珠,对应“说话人 5”)
    • Sam(对应“说话人 6”)
  • 其他提及与背景:
    • 丁丁(因旧伤复发去拍X光未出席)
    • DI 项目及其团队成员与背景:Jeffrey(OK Search Engine 创始人)、William(ERC-721 作者,录音中口误为ELC 721),背景包括 OKX Ventures、DeepMind、零风资本等。
    • 提及产品与技术:H100/H200 GPU、GROK、io.net、Aser(录音称)、Bittensor(代币TAO,录音中称TL/TAO)、“GPX”(嘉宾口述为小型AI数据中心设备,疑似指代英伟达小型算力设备)。

开场与空间规划

  • 空间节奏:米歇尔与亚敏计划每周五晚9点固定开场,重建并稳定运营Space,邀请不同领域嘉宾持续输出,包含后续邀请Web3女性从业者参与。
  • 主持人与嘉宾关系:与杰哥长期互动,互相支持,强调本场将输出关于AI与Agent的“干货”。

议题一:算力资产化与共享(集中化 vs 去中心化)

  • 主持人框定:

    • 算力从“基础设施名词”转为“金融产品”,以RWA逻辑把GPU、矿机、矿柜、节点打包为可投资资产。
    • Deepin/DPIN叙事崛起,边缘端与个人节点算力被讨论为潜在供给。
    • 核心问题:算力赛道是否日益集中?去中心化算力共享能否现实落地?
  • 杰哥观点(集中与共享的动态):

    • 算力是刚性需求;早期要做成事必然中心化(组织、领导、资金聚集)。
    • 共享算力的达成条件:
      • 经济激励(获利)与对长期价值的信任(TOKEN不归零、机制可信)。
    • 比特币挖矿是“共享算力”的经典范例;AI发展将强化对算力的需求与价值认同。
    • 生活化例证(比价、下单)说明个人层面AI算力需求的普适性与价值。
    • Deepin(DPIN)方向被看好,认为其在更“看不见的基础设施层”可形成更高价值。
  • 高畅(金珠)观点(普及化与参与层拆分):

    • 算力未来将普及到普通用户;但电力仍由大型企业掌握,导致训练侧更中心化。
    • 用户可在推理侧(Inference)与Agent任务执行侧参与贡献与使用,把“脑”(大模型训练)与“手脚”(用户参与算力与任务执行)功能拆分,让用户可参与可获益。
  • Sam观点(众包众筹与兼容路径):

    • 分布式AI是必然趋势,但完全共享仍有距离。
    • 类比“众包骑手”,未来算力可“切分到户,需时聚合”,在闲置时供全球共享使用。
    • 成本与物理约束现实:如H200售价约220万人民币,单人很难承载;可用RWA切分权益通证,先通过金融化让更多人参与算力供给与收益分配。
    • 长期设想:家用“GPX”式小型算力设备闲置时对外供算力,形成订单撮合网络;社区成为算力节点,按模型需求分布与聚合。
  • 主持人补充与共识点:

    • 算力已从“AI燃料”上升为“新型货币/权力单位”,谁掌握算力,谁就握有AI时代入场券。
    • 叙事与现实:当下很多项目停留在叙事、技术与硬件层面;如何建立持续可行的商业模型是关键。

议题二:全球算力网络的可行性与商业模型

  • 问题聚焦(亚敏):在法规、能源与国际政治不对称下,全球算力网络是否可行?是否有真实商业模型支撑,还是停留在叙事?

  • 杰哥观点(集中式成熟与去中心化短板):

    • 成熟案例:AWS、阿里云、腾讯云等“集中式”商业模式,是全球算力化的既有典范(租云即租算力)。
    • 短板:集中式易发生大规模宕机,平台可控性高(准入门槛、使用限制)。
    • DPIN = 物联网范式的延伸:把分散的物理基础设施共享联网,将算力转化为可持有资产。手机等终端将从纯消费品变为生产工具端点。
    • 国际化技术维度:算力本质是0/1计算,结果可分段计算与汇聚;涉密内容不会上DPIN网络,公共任务可全球分布式承载。
    • 发展节奏:DPIN叙事少、要做的事多,慢热但“创造链上资产”潜力大,长期价值可能高于RWA的“既有资产上链”。芯片繁荣将带来GPU增量,DPIN在牛后熊阶段是深入研究与投资的好时机。
  • 高畅(金珠)观点(Web2-Web3桥梁与算力金融化):

    • Web2拥有算力过剩与资源优势(阿里、百度、腾讯、Google Cloud、网易等),Web3项目资金与算力稀缺且无法长期维护硬件。
    • DI的定位:充当桥梁,把Web2过剩算力以更低成本、可随租随用形式供给Web3;自身也配置H200算力资产,通过RWA打包上链,形成流动性与金融属性。
    • 结论:算力市场会逐步显性化,用户参与度提升(租、用、投),商业模式不再停留在叙事。
  • Sam观点(既有项目与“全栈”挑战):

    • 商业模型已出现:
      • io.net、Aser在分布式AI与算力上链供给方面已有较好营收与链上资金表现(例:Aser年收约1.6亿美元、io.net链上约四五千万美元)。
      • Bittensor(TAO)以子网玩法组织模型与建设者,促进多赛道选择与参与。
    • 挑战与关键环节:
      • 验证真实算力供给(防止仅为刷积分/空投而上链的虚假设备)。
      • 构建高效云管系统,确保算力使用无损与可调度。
      • 链接Web2客户进入Web3使用匿名算力,形成真实需求与供给闭环。
    • DI进展:构建“币圈版DeepSeek”大模型,融合约800TB行业数据;探索前端-中端-后端的整体机制与资源整合。
  • 小结与亮点:

    • 全球算力网络的技术可行性与商业支撑并非空白:集中式云成熟但有单点短板,去中心化方向(DPIN/分布式AI/算力RWA)正形成多元探索。
    • 真实落地的关键在于:合规、供给验证、资源聚合、云管能力与Web2客户转化。

议题三:大模型竞争的走向(开源/封闭与第三条路)

  • 主持人框定:

    • 模型层竞争每月迭代(OpenAI、Claude、Gemini——录音口误为Germany)。
    • 本质是资本战争:越聪明的模型越封闭,越开放的模型越缺钱。是否存在社区驱动的协作式开放第三条路,推动AI真正去中心化?
  • 杰哥观点(两元并存与社区协作):

    • 历史类比:直流电vs交流电的长期赛道分化,最终分场景共存(民用电/动力电,110V/220V/380V)。
    • 领域差异:医疗等专业领域必须闭源(严谨与安全);通用层面开源/闭源两元对立长期共存(如iOS闭源、Android开源)。
    • 第三条路:社区驱动、DAO协作,投票与贡献导向的“民主化AI”,更自由、更有活力。典型需求如“帮助躺平青年走出困境”的个性化AI,商业公司未必愿意做但社区可以做。
    • 早期应以开源为主,逐步兼顾;呼吁圈内人参与早期建设(如早期矿工参与比特币)。
  • 高畅(金珠)观点(数据为王与透明参与):

    • 未来竞争的核心从“参数规模”转向“数据规模、真实性与全面性”。Web2大厂在数据端有巨大优势。
    • 黑盒风险:用户不了解模型具体用什么数据、怎么学、数据去向。
    • DI路线:透明化与用户参与,数据来源可见、允许用户贡献与共享收益,让模型价值回流到用户手中(第三条路:非完全开源、非完全封闭,而是数据与训练过程公开透明,参与式治理与分配)。
  • 风险与伦理提示:

    • 数据隐私、知识产权与训练合规是第三条路的底线约束。
    • 社区驱动需有清晰治理与激励,避免“开源免费、闭源盈利”的失衡导致社区被引流而缺乏长期价值承诺。

议题四:Agent经济与Web3的结合(个人智能分身)

  • 主持人框定:

    • Agent从“聊天助理”走向“目标-行动-执行”的自治体,可代替人做决策与赚钱,可能是未来最颠覆的板块。
    • 问题:Agent经济是科技泡沫的新包装,还是未来十年的主线?与Web3如何结合?每个人是否都会拥有“智能分身”?
  • 杰哥观点(个人Agent生命周期与多代理系统):

    • 定义:理想状态下,一个人应从出生即拥有个人Agent,持续记录生活环境、习惯、认知与隐私数据(如过敏史、资产助记词等),成为“随身管家”。
    • 多代理协作:
      • Agent-to-Agent通信用于行程协调、事务安排、社区交易与预测复盘,减少人际同步成本,提升效率。
    • Web3结合:
      • 去中心化与隐私边界感关键,个人数据与身份由个人主权掌控。
      • Agent持有钱包,代理理财、炒币、策略建议与自动化执行,逐步将AI从“工具”升级为“伙伴”。
    • 产业挑战与机遇:
      • 挑战:AI平台垄断与价值观控制(如OpenAI争议)。
      • 机遇:多Agent协同、去中心化AI、SocialFi Agent,社区层面的集体智能辅助与决策优化。
    • 结论:非泡沫,未来十年中长期主线之一;每人将拥有不止一个Agent,Web3为其提供去中心化身份、资产与激励基础。将Agent比作“你的CO-Founder”,与你共同学习、赚钱与进化。
  • 亚敏(Yami)观点(交易型个性Agent期待与风险):

    • 期望:在Web3拥有“专属自我”的交易Agent,熟悉个人钱包追踪、偏好(如迷因币、cap大小)与策略模板,自动执行链上策略,显著节省盯盘与合约操作时间。
    • 顾虑:完全托管资金给AI仍有心理门槛,需要可靠的风险控制与可监督的策略执行与止损机制。
  • 高畅(金珠)观点(落地为王与Agent DEX):

    • 观察:上一波Watcher带火Agent叙事,许多项目“发币即跑”,实质落地少。能活下来的一定是有真实应用的。
    • 路线:
      • 现实落地案例:朋友Wilder的“Smart Glass”产品;钱包侧Defi Agent如Infinity可一键自动化复杂手续。
      • DI推进AI Agent DEX:让用户训练自己的交易Agent,以数据与历史策略理性执行、规避人类情绪(FOMO/追高)。
      • 开放API与数据主权:面向社区开放,数据与策略归用户所有,可选择共享或售卖,形成数据资产回流与社区增益。
    • 结论:Agent将成为“跑任务、赚钱、执行复杂策略”的核心生产力,数据即资产回归用户是关键价值闭环。

其他信息与后续安排

  • 固定节目:每周五晚9点开播,持续邀请跨领域嘉宾。
  • 社群与交流:主持人邀请听众加入其TG小群,持续讨论Web3与AI话题。
  • 节日氛围:当日恰逢万圣节,主持与嘉宾互动轻松。

纪要与重点亮点

  • 算力:
    • 从“AI燃料”升级为“新型货币/权力单位”,掌握算力即掌握AI时代话语权与入场券。
    • 现实初期中心化(云/大厂/能源),共享算力要靠激励与可信的价值机制;RWA切分可作为过渡金融工具。
    • DPIN方向创造“链上原生资产”,慢热但长线潜力大,值得熊市阶段深研。
  • 模型:
    • 竞争重心由参数转向“数据规模、真实性与全面性”。
    • 开源/闭源将长期并存,医疗等专业需闭源;第三条路是“社区驱动、透明参与、数据主权”的协作式开放。
  • Agent经济:
    • 非泡沫,十年主线之一;每人将拥有多Agent,Agent从工具变伙伴与“数字合伙人”。
    • 与Web3结合点:去中心化身份/钱包、数据主权、激励机制与社区协作。
    • 应用落地是生存关键:钱包侧自动化策略、Agent DEX、API开放与数据可交易。
  • 方法论与认知:
    • “拥有AI的人会取代没有AI的人”,竞争在于谁更早让AI成为自身的延伸与杠杆。
    • Web3人群当前在AI应用认知上先行一步,应在熊市阶段转向建设与机制完善。

待跟进与建议

  • 机制与合规:推进算力供给验证、云管调度、合规框架与数据隐私治理。
  • 商业模型深化:
    • 桥接Web2客户真实需求与Web3匿名算力供给,提升使用率与付费能力。
    • 探索RWA算力权益的风控与定价机制,形成长期稳定收益与二级市场流动性。
  • 社区参与:
    • 试点“社区驱动AI模型”的治理与激励,验证第三条路的可行性与价值回流。
    • 推进Agent DEX的开放API与数据市场,建立用户数据/策略的资产化与交易规则。
  • 教育与普及:
    • 面向普通用户普及“训练vs推理”的参与路径与激励,使“人人可成为AI矿工/算力节点”。
    • 强化风控教育,降低“把钱交给AI”带来的心理与实际风险,通过可监督策略与限额机制提升信任。

结语

本场Space从算力资产化与共享的现实约束与金融化路径切入,延展到模型竞争的“数据为王”与社区透明第三条路,再到Agent经济的“个人智能分身”与Web3结合的落地场景。整体共识是:算力、模型、Agent三层正构成AI新时代的“燃料-大脑-灵魂”架构,谁能率先把叙事转化为可验证、可持续的商业与社区机制,谁就能在下一轮周期中掌握主动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