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聊ai写作

本场Spaces围绕“AI写作”展开,奥德赛提出从“提问者”转为“对话者/召唤者”的方法论:将具体困惑上移为母题,与AI共创“书”的系统框架(大纲—序言—章节),以输出作为输入来获得更深理解。他以当日市场暴跌为引子,示范如何从“流动性”这一原问题入手,补齐传统隐喻缺陷,并提出观测维度(杠杆、价差/深度、拥挤度、央行表、二阶混沌)。裴才追问Deutsch“好解释”与解释多样性之张力;奥德赛回应价值标准由人设定,应以挑战姿态促使AI收敛而非迷信单一方法。董真引入“钟/云”区分与波普尔“猜想与反驳”,分享Gemini在开放式探索中的高效实践。全程给出可操作的提问与写作路径与工具选择建议。

一团Research「猜想与反驳」:AI 写作方法与市场流动性对话

人物与角色

  • 主持人:楠楠(Itamar/一团 Research)
  • 嘉宾:奥德赛(重度 AI 工具使用者,「对话者/召唤者」自称,著有《关于投资的一切》等)
  • 常驻嘉宾:裴才(比特币老矿工、AI 的简约使用者)
  • 常驻嘉宾:董真(从事 Crypto 与挖矿相关投资研究,AI 辅助其多项投资决策)

核心主题概述

本期围绕“AI 写作”展开,但讨论迅速延展至:

  • 如何把 AI 从“答题机”转化为“共同创作的召唤对象”;
  • 在多样解释与“好解释(hard to vary)”之间如何收敛;
  • 以“市场暴跌与流动性”为例,示范如何通过“写书式对话”构建系统性理解工具;
  • 不同任务类型下 AI 的效用差异与实践经验。

奥德赛:把 AI 当作“召唤对象”的写作与思考方法

核心观念

  • 输出即输入:先与 AI 协作“召唤”出高质量作品(如一本书的框架与章节),再以该作品作为新的输入来理解现实并指导行动。
  • 召唤而非查找:不把 AI 当成知识库,而视为“被人类智慧冲刷后留下的神经网络骨架”,可在跨学科交叉点上生成尚未在现实宇宙中被写出的作品(“平行宇宙名著”隐喻)。
  • 对话者/召唤者而非提问者:
    • 提问者隐含“我知道答案范围”,易用自身结构限制 AI(“幼儿园老师考数学博士”的比喻)。
    • 对话者强调流动与共同生成;召唤者知道“好东西在那儿”,但样貌未定,凭审美与标准把它“叫出来”。
  • 价值标准由人设定:AI 训练与标注存在偏好(例:不同模型的语气/结构),不存在绝对“好坏”。只有当召唤者给出清晰的价值判断(如更接近第一性原理、可解释范围更广、难以被随意改变等),AI 的多样性才可能按你的标准收敛。
  • 两类信息(工具性 vs 成为更好的人):
    • 工具性问题(如“脚痛如何处理”)天然可收敛于更优解释或方案;
    • “成为更好的人”的问题(价值、艺术、关系等)多样性更大,难以唯一收敛。

写书式对话的操作范式

  • 开局定位:用开放意图而非结论性问题(如“我想和你探讨交流X”)。
  • 结构先行:将“大问题”拆解为书的格式:序言/大纲/章节;以“书”的完整性避免对话碎片化与浅层化。
  • 提升问题层级:将个案抽象为“母题”(可迁移的通用问题),让 AI 从本质与机制层面构建框架,而非停留在表层相关性。
  • 多学科全能作者假设:召唤“兼具复杂系统、金融、跨学科、文笔与比喻”的“平行宇宙作者”,以期获得多视角融合的结构化产物。
  • 广度→对立→深入:先铺开广度与对立视角,再沿冲突点深入,直到问题复杂到不能一言蔽之,进入“该写一本书”的空间。
  • 姿态与意图:通过“挑战者”姿态(而非粗暴指标)传递对严谨性的要求,促使 AI 在后续对话中更谨慎、严密、漂亮。

议题:AI 的多样解释与“好解释(多伊奇)”的张力

裴才的关切

  • AI 可轻易生成彼此相反的解释;如何与多伊奇的“好解释难以被改变”(hard to vary)标准协调?
  • 能否通过方法将多样解释收敛到“难以被改变的好解释”?如何具体约束?

奥德赛的回应

  • 好坏标准无绝对,来自人设定;一旦给出价值判断标准(如更接近第一性原理、可解释范围更广且能排除替代解释),AI 的多样性可按你的标准被“裁剪”。
  • 反对“拿着同一个锤子打所有钉子”:多伊奇的框架很重要,但不应机械套用;应根据情景切换武器库。
  • 技术比喻:像新一代自动驾驶从“单帧识别”进化到“时序理解”,大模型能感应到你“被电线杆遮挡”的意图——清晰的意图与挑战姿态,能显著提升回答质量。

董真的补充

  • “钟”与“云”的问题谱系:物理学更像“钟”(可收敛),社会科学更像“云”(复杂、多变、难唯一收敛)。多伊奇的“好解释唯一性”更适用于“钟类”问题;“云类”问题难以唯一。
  • 波普尔视角:知识通过“猜想与反驳”进化。AI 的多样输出更像“大量产生高/低质量猜想”;需经过现实与批评检验,少数才可能演化为“好解释”。
  • 可操作标准:大胆且可证伪的猜想优于模糊的自洽(例:明确时间/幅度的预测)。

小结(阶段性共识)

  • AI 天然生成多样解释;是否收敛取决于人设定的价值标准与检验机制。
  • 在“钟类”问题(可操作、工具性强)上更易收敛;在“云类”问题(社会/哲学)上,多样性/个体标准会保留更大空间。
  • 实践路径:把 AI 作为“高质量猜想生成器”,用人类设定的标准与现实反驳去筛选与收敛。

实战演示:用“流动性”理解市场暴跌的对话范式

奥德赛以“今日市场暴跌”为背景示范如何与 Gemini 3 展开“写书式对话”。

开局与破题

  • 开局:不问“今天为何暴跌”(易得浅答),而说“我想和你探讨交流流动性”。
  • 破题:指出“流动性”一词的隐喻局限(把货币比作水流),并追问“词的描述与现实之间缺失了什么”。

AI 给出的本质性差异点(从隐喻走向机制)

  • 心理维度:水遵循重力,流动性遵循“信心/预期”。
  • 生灭机制:信用可创造与毁灭,非“守恒”。
  • 异质性与层级:水分子同质,资产异质且存在货币层级。
  • 拓扑结构:水是平滑流体,市场是节点网络。
  • 反身性:水不在乎你怎么看它,市场在乎(预测会改变行为)。

追问“本质性质的定义”并引用思想脉络

  • 凯恩斯:流动性是面对不可知未来的护盾。
  • Holmström:建立在“对称的无知”之上。
  • 明斯基:关乎生存约束与脆弱性。(AI 还列举其他视角)

复杂系统与可理解性:从天气类比到可观测指标

  • 提问:若市场是复杂系统、难预测,讨论“流动性”是否有用?
  • AI 的可理解路径:
    • 能量积累:杠杆率、杠杆结构演变;
    • 传输阻力:买卖价差与市场深度;
    • 拥挤与共振:资产间相关性、同向交易密度;
    • 底层水位:央行资产负债表、基础货币环境(类洋流);
    • 二阶混沌:预测会反过来改变行为,需动态校正。

方法论落地

  • 先打造“趁手工具”(一本书的框架、指标与概念体系),再回到现实个案(今日暴跌)进行解释与预测。这样比直接问“为什么”更系统、更可迁移。

AI 使用体验与任务类型差异(董真)

  • 工程型“A→B”任务:翻译、结构化改写等,效果稳定优秀。
  • 规约型文书撰写:需求明确但反复迭代时(写信/对外文件),AI 表现反而一般,因人类意图模糊且规则多变,易“越改越跑偏”。
  • 开放性问题最有价值:当人完全不知道方向时,AI 能给出两三条互补路径、列举历史镜鉴与观点,常带来“意外之见”。
    • 个人案例:房价相关重大决策的思考获得结构化帮助;在“虚无主义/犬儒主义/积极现实主义、理想主义破灭与走出之道”等哲学议题上,获得新视角与方法提示。

市场背景与听众关注

  • 当天市场大幅下跌,缺乏清晰单一原因;Crypto 与美股联动、USDC 出现溢价、ETF 申赎收缩等现象并行,信息噪声反而减少,推动大家对“流动性/本质框架”的讨论兴趣上升。

重点纪要与可操作方法

  • 身份定位:把自己定位为“对话者/召唤者/挑战者”,而非“提问者”。
  • 开放而不虚无:用“我想与你探讨X”的意图开局,随后逐步把问题抽象为“母题”,围绕本质与机制展开。
  • 结构化输出:用“书”的形式(序言-大纲-章节)承载对话,促成完整性。
  • 多学科融合:召唤“全能作者”,把生物学、复杂系统、金融、心理学、比喻与文笔结合,生成可读且深刻的框架。
  • 价值标准先行:明确什么是“好”(如更接近第一性原理、解释力更强、能排除替代解释、可做大胆且可证伪的预测),并在对话中持续校准。
  • 挑战姿态:通过尖锐问题与反驳意识,暗示更高审查标准,提升 AI 回答严谨度。
  • 从元到实:先打造理解工具,再回到现实个案进行解释与预测;避免就事论事的浅层因果。
  • 场景选择:在开放性、探索性问题上发挥 AI 的“猜想放大器”价值;在规约型文书中,需强约束与清晰意图,否则体验不佳。

结尾与后续

  • 裴才计划尝试“写书式对话”的方法,以期在自身能力范围内收敛到更好的解释,并逐段识别“难以改变”的部分做迭代。
  • 奥德赛已将与 Gemini 的示例对话链接交由楠楠发布至推文下方,供听众参考。
  • 场次在市场剧烈波动背景下收官,嘉宾建议下期继续深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