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性和情绪对投资有价值吗?
本场Spaces围绕“感性和情绪对投资是否有价值”展开。裴彩先以巴菲特名言、再平衡、FOMO与行为偏差(锚定、可得性)阐述情绪的负面,后因拉康心理分析与AI对话反思:过度理性可能压抑情感、损害投资与关系。奥德赛提出以系统一/系统二和“市场是自我指涉的生态”取代机械隐喻,主张“用理性守护直觉”,并以特斯拉加仓为例论证“错过风险vs损失风险”的权衡及身份认同带来的当下成就感。董真引入波普尔“语言的论述/辩论”功能、情绪学习的价值与“积极干预”的意义,追问存在主义与权力伦理。尾声转向“主观/客观”的过程观:把客观视作通过反馈与迭代逼近真理的路径,而非终局结论。
感性与情绪对投资的价值:一场关于理性、直觉与“客观”的深度对话
主题与嘉宾
- 主题:感性和情绪对投资有价值吗?
- 嘉宾与角色:
- 楠楠(主持)
- 裴彩(比特币老矿工,话题发起人)
- 奥德赛(投资者/作者)
- 董真(从事 Crypto 及挖矿相关投资与研究)
裴彩的发起:从“压制情绪”到“整合情绪”的认知转变
早期立场:情绪多为负面扰动
- 群体情绪与逆向投资:援引巴菲特“别人恐惧我贪婪”的格言;再平衡(rebalancing)本质上是对抗极端乐观/悲观的情绪溢价/折价。
- 牛市FOMO与社交比较:在2021年牛市中受同侪“圈内赚到一个billion才算圈内人”的刺激,导致未按原计划及时退出,体现了错失恐惧驱动下的延迟止盈。
- “比特币太贵”的直觉拒绝:未评估基本面与前景,仅凭价格不适感做判断,本质是情绪性反应。
- 行为偏差:锚定效应、可得性/鲜活性偏差(如身边有人中彩导致高估自身中奖概率)。
- 伪理性包装:被FOMO和嫉妒驱动,却用“前景很好/胜率高/短线策略”等理由为冲动决策辩护。
新近困惑:忽视了情绪的正向价值?
- 拉康式心理分析的触动:过度理性化像用抽象理论砌成堡垒,以囚禁恐惧;压抑情感、用“有用/没用”评判关系,可能伤及情感生活,也可能削弱投资判断的完整性。
- 对“大型投资法”的反思:将方法论视作“魔法”拯救人生是一种幻想与依赖。
- 对直觉/体验的重新评估:或许感性与情绪对投资结果有正面价值,关键在于如何正视与运用。
奥德赛的破题:别急着二元对立,先问“市场是什么”
定义与框架:系统一/系统二与AI类比
- 对“感性/理性”的粗暴划分提出质疑:
- 系统一(直觉/模式识别,高带宽)与系统二(链式推理/抽象演绎,低带宽)更能描述实际认知过程。
- 若以AI类比,人类很难将“感性/理性”简单对应到AI的工作方式。
市场隐喻:机器还是生命体/生态系统?
- 若把市场当机器,感性似乎无用;
- 若把市场当生命体/生态系统(存在自我指涉/反身性,规则被使用即失效),单线理性窄带宽不足,需借助直觉的高带宽感知。
“情绪使用你”vs“你使用情绪”
- 两种“感性”:
- 消极型:被情绪驱动;
- 积极型:理性守护直觉,让直觉成为高带宽传感器。以“抖音”隐喻:是被算法绑架,还是善用算法高效发现价值。
特斯拉加仓争论的自辩:理性不是“可言说=全部”
- 自我定位为理性决策:
- 双边风险框架:同时权衡“损失风险”与“错过风险”,避免只看亏损一侧即指责“冲动”。
- 叙事—现实链条:宏伟蓝图的思想会生成现实的连锁反应;当第一步发生,能较清晰地判断“第十步”的方向(非确定,但具方向性)。
- 成就感来源:不把“赚到钱”当唯一验证;而是“当下做对了应做之事”的身份认同。即便结果受运气影响,过程的范式契合可即时产生成就感。
用“主观/客观”替代“感性/理性”
- 理性不等于客观:欧式几何(平行线不相交)并非现实世界的客观(地球为黎曼几何,经线可相交);
- 市场中“理性化”的量化若不贴近客观现实,也会爆仓。
- 感性/直觉可帮助触及“客观的过程”:把“客观”当动词,即持续求真(反馈、试错、迭代、沟通、对照)。投资如战争,现实会教育你。
- 警惕过度理性化的反向塑形:压抑情感、弱化关系、以“有用”看世界,反而损害判断与人生。
投资的目的与意义要分开
- 投资唯一目的:提升自身在全社会财富中的占比(相对份额),以获取更大的消极自由与选择权。
- 手段与目的区分:
- 手段层面宜冷静清晰(可“冰冷”),
- 目的层面可以温暖善意;
- 反对把“赚钱与意义”混为一谈,避免如“既想赚钱又想在公司获得意义”的错配。
- 现在式行动:不相信“有了钱再去实现理想”的自我安慰;当下就将资源投入有意义的创作与公共产出(如写书、与思胜合作AI编程书),实现个人成就与群体贡献的双重收益。
更广的人生观:建构自我与接受遗憾
- 西方建构自我 vs 东方“无我/圆满”:
- 建构自我是持续的“becoming”,如马斯克不断扩展蓝图,乔布斯“死在路上”亦属正常;
- 创作痛苦、挫败与遗憾构成充盈自我。悲伤是快乐的深度,坐标轴需要两端的刻度。
董真的分析:语言、错误与“情绪资本”的积累
语言的两大功能:论述与辩论(波普尔)
- 论述:把事实与想法完整外化;
- 辩论:在价值判断与方案优劣上交换与对照;
- 理性工作需要在两端充分用力:写出来、与AI/高手对话、读经典与当代优秀投资者的作品。
感性/理性再界定:系统一与系统二
- 系统一:基因写就的快速反应、节能倾向、羊群心理;
- 系统二:将判断写出并可受检视,持续与外部知识库交互迭代。
情绪的正向作用一:在错误与痛苦中累积“情绪资本”
- 初期难有正确直觉,需亲历FOMO/FUD(错过/买错)获得痛苦反馈;
- 引王川:该趟的坑要趟;宏观判断的复杂性与反馈回路常被误估,认知经由挫败而成熟。
情绪的正向作用二:自我、意义与影响力
- 成就感不只来自收益数字,而在于: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、我希望世界变成什么样;
- 投资是与世界互动与“积极干预”的工具;以马斯克为例,商业/技术/社会技术的创新既创造财富,也施加积极影响。
- 个人路径演进:
- 起点:确认性偏差导致亏损;
- 中期:转向“不要爱上所投公司”的冰冷范式;
- 当前:承认情绪,力图在自我建构与影响力之间取得综合平衡。
与奥德赛的追问与交锋
- 是否会在拥有更大影响力后积极干预?
- 奥德赛:价值与意义分步处理;现阶段已以写作等方式实践公共产出。
- 对“永不止步”的蓝图扩张与“巅峰难以超越”的焦虑:
- 奥德赛:以建构自我为轴,接受遗憾与痛苦的价值。
- 波普尔对存在主义的质疑(英雄主义/权力迷恋):
- 奥德赛:承认并正视权力与自恋,区分场域与伦理;反对“伪平等”与暗中争权,主张在不同场合清晰定义关系与边界。
交互与澄清:主观vs客观、可验证性与求真过程
- 裴彩:在复杂且动态的市场中,“客观”常不可验证;当下能做的是在“可被理性审视的主观”上下注,事后再检验。
- 奥德赛:
- 以“动词的客观”回应:科学是群体性的求真过程(反馈、试错、迭代、实验、对照),投资同理;
- 相对论并非终极真理,但其处在求真的脉络中,方法论的“客观性”可成立。
主持人楠楠的收束
- 理性需要能力与知识门槛,感性是个体的底层能力;
- 对初学者,关键是“自洽”:明确投资目的(更好生活、财富目标、自我实现、塑造世界等),在以人为始亦以人为终的前提下构建个人化的投资脚本。
重点结论、建议与风险提醒
结论
- 情绪不是天生的敌人:在理性的护航与边界下,直觉/情绪可充当触及“客观”的高带宽传感器。
- 过度理性化是一种心理防御:易损害关系并窄化判断,反而降低投资成效与人生质量。
- 市场更像生态系统:反身性导致规则被使用即失效;依赖单线理性的确定性模型风险大,需以经验与直觉补全。
- 区分手段与目的、价值与意义:手段冷静、目的温暖;投资先完成“价值任务”,再承接“意义追求”。
建议(可操作)
- 直觉—审视双流程:先允许系统一生成直觉;再由系统二把直觉外化为文字,进行同伴/AI辩论式校验。
- 情绪复盘与偏差地图:记录FOMO/FUD触发、社交比较、锚定、可得性等情境,构建个人“情绪地图”并设预案(如仓位上限/再平衡规则)。
- 双边风险框架:同时量化“错过风险”与“损失风险”,避免单边保守或单边激进。
- 目的层级化:书写价值目标(相对财富份额、自由度)与意义目标(自我建构、社会影响),避免混淆导致策略漂移。
- 当下式意义实践:把投资赋能转化为作品/贡献(写作、开源、科普、教育),让“意义”脱嵌于收益数字。
- 生态观选标的:重视叙事—现实的连锁机制与网络效应,跟踪“宏伟蓝图”的里程碑落地链条。
风险提醒
- 警惕“伪理性”:避免用论证为情绪冲动背书。
- 防社交压力致仓位失衡:为同侪比较与市场情绪设硬性风控阈值。
- 蓝图与执行对齐:为长期叙事设置可检验的阶段性指标,防理念与现实脱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