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聊泡沫识别
本场Spaces围绕“泡沫识别”展开,聚焦Crypto与AI两条主线。奥德赛提出以“叙事—杠杆—硬约束”的框架替代“泡沫”一词:强叙事提供确定性预期,推动加杠杆与金融创新,拐点常在叙事遇到硬约束时出现;目前BTC未见显著泡沫化与深度去杠杆迹象,ETH生态中“储备/飞轮”类创新可能更脆弱。董珍借《Bubbles and Crashes》强调“新手交易员涌入”是强信号,回看ICO/NFT契合而当下BTC尚未出现全民FOMO,ETF流入平稳、MSTR买盘多为机构;AI侧虽叙事强劲,但私人信贷违约更像周期性噪声,未见系统性联动。三人均将再平衡作为提升现金“看涨期权”的过程而非纯粹押注泡沫破裂,目前现金仓位约20%,后续关注ETF/储备公司飞轮、AI融资与债务包装、链上清算传导等触发点。
泡沫识别:叙事、杠杆与硬约束的交汇
嘉宾与角色
- 主持人:未透露姓名(来自“一团Research”的“这一周的猜想与反驳”节目)
- 奥德赛(多次被称为“小杨/小奥/小安”)
- 董珍(自述从事Crypto及挖矿相关投资研究;有时口误提到“袁鑫”,疑似自称或别名)
- 裴彩(自述为比特币老矿工;主持人曾写作“裴才/培材/裴赛/裴佳”,应为同一人)
主题与风险提示
- 主题:如何识别泡沫,围绕“杠杆率是否是最佳观察角度”、“BTC达125,000是否算泡沫”、“如何看待当前AI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杠杆水平”展开。
- 风险提示:全程不构成投资建议;加密与股票市场波动极大,可能损失全部本金,需谨慎。
结论先行(群体共识与分歧)
- 群体共识:
- 当前Crypto/BTC整体未呈现“泡沫破灭阶段”的典型征兆;BTC更像正常的涨跌周期。
- AI基础设施呈现强叙事驱动,早期泡沫特征更明显(杠杆扩张与“跨巨头套娃”行为可感),但未见明确系统性风险外溢证据。
- “叙事—杠杆—硬约束”的框架比单一“杠杆率”数值更贴近实际识别过程;“大量新手进场”是重要的早期指示器。
- 主要分歧/未决:
- 是否存在可操作的、跨周期稳定的定量杠杆指标;在AI与Crypto两域各看何处、看什么数。
- 如果AI更泡沫化,减仓是否应更偏向AI权益(如特斯拉)而非Crypto?
奥德赛:核心观点与方法论
- 对Crypto/BTC的判断:
- 主观结论:当前不具备“泡沫破灭”的势能和阶段特征;即便出现回调,更接近常规波动。
- 对BTC的“125,000是否泡沫”:不以静态点位判定;看叙事和杠杆的共振程度及是否遭遇硬约束。
- 对AI基础设施杠杆:
- 难以用单一数值衡量;可直观感知其在不断“卷入更多公司/机构”并以多样形式加杠杆(融资、互相绑定、长期订单等)。
- 典型现象:在“AI改变世界”的强叙事加持下,收入基数较小的主体(如OpenAI年营收约百亿美元级别)仍敢于下万亿美元级订单,反映叙事带来的确定性幻觉与杠杆意愿。
- 泡沫识别框架:
- 不直接用“泡沫”一词(暗示“中空终归零”的偏见);更偏好“叙事与杠杆在遭遇硬约束时的破灭”。
- 两个维度观察:
- 是否存在“坚实的叙事”(如房价永远涨、永恒牛市、AI改变世界)。
- 参与者是否因叙事采取预测性行为并系统性加杠杆(反身性奖励最早追随者)。
- 拐点机制:当叙事消散或遭遇硬约束(如FTX、Luna事件)时出现转折。
- 现实观察与关注点:
- Crypto中“储备公司/储备货币飞轮”叙事似有减弱迹象,筹资与杠杆推动力不足;提到“SPAT”表现走弱(疑指某类储备公司或相关资产)。
- 对BTC未见同类负面信号。
- Rebalance(再平衡)策略与动机:
- 早在5月初已挂定抛,目标现金曾想提升至40%,目前约20%。
- 再平衡动机不依赖预测涨跌或“识别泡沫”,而是基于:
- 现金作为“看涨期权”的隐含价值随周期状态而变,需做权衡。
- 用“灰度策略”应对“灰度市场”,拒绝二元化(0%或100%)决策,渐进平均减仓以优化风险/收益。
- 指标与工具观:
- “杠杆率”是视角非单指标;如同DCF本质仍是定性(折现率、寿命、增速皆是假设)。
- AI侧可追踪融资规模、利率、债务水平及债务打包形态;Crypto侧关注ETF创新与“储备公司/飞轮”结构;等待“狂热模式”显性化再定量跟踪。
- 仓位与周期判断:
- 当前20%现金虽不高,但假如BTC杠杆不高,相应熊市时长与深度也有限,故仓位结构可接受。
裴彩:问题聚焦与策略考量
- 归纳与逼问:
- 对奥德赛观点的理解与确认:这轮Crypto未出现深远叙事与相应债务结构;即便BTC到125,000也非泡沫破灭;AI泡沫成分更高。
- 追问是否存在定量杠杆指标;为何执行Crypto减仓而非AI相关(如特斯拉);再平衡系统的动因与目标是否基于泡沫识别。
- 关注策略执行:
- 关切再平衡的完成度与动机;探询当下AI与Crypto仓位调整计划与现金目标。
董珍:框架化识别与跨案例对照
- 文献与框架:
- 引用《Bubbles and Crashes》(Goldfarb & Kirsch;王川推荐):“新手交易员大量入场”是泡沫的重要特征;投资民主化(门槛降低)加速泡沫形成。
- 高分泡沫叙事的特征(摘要):易理解、高TAM、能引发情感共鸣、可切身使用等;NFT、Web3等在多条维度上“高分”。
- 框架并非铁律:作者曾在2019年将特斯拉判为泡沫,事后显示框架有误差与相关性非因果性的问题。
- 对当前市场的观测:
- BTC侧:未见大量“新手人群”(工人阶级、家庭主妇、学生等)疯狂涌入;MSTR买家仍偏机构(对冲基金、保险资金),IBIT流入平缓;整体不具“强FOMO”氛围。基于此,称BTC为泡沫较困难。
- AI侧:援引霍华德·马克斯的观点,近期两家私人债务公司破产更像信用周期的内生波动,并非AI叙事导致的系统性风险;与2008年式的银行间强相关性不同。
- 链上侧:近期DeFi/借贷/理财协议与资金库的爆雷,呈现“资产相互嵌套、循环贷”的链式清算(提及Morph等),更贴近泡沫破灭/系统性风险的导火索机制。
- 资产结构差异:这一轮链上爆雷主体持有BTC比例不高,更多是稳定币与DeFi资产;与FTX时期(大量BTC与Luna关联、以某类“GRB借贷”开展)不同。当前“GRB借贷”与链上稳定币的强关联未见,是否能触发更大杠杆冲击存疑。
- 经验与行为:有经验的投资者经历过暴跌,风险偏好下降,不易再度催生泡沫;当前BTC持有群体更“有经验”,与链上“套娃杠杆”群体存在割裂,BTC的泡沫特征不显著。
- 仓位与风控:
- 现金比例约20%(此前<15%,受王川对AI泡沫反复提醒影响逐步提升);若期权被行权,现金可至≈25%。
- 面临两难:
- 一方面希望加现金以应对可能的杠杆爆破、便于抄底;
- 另一方面对短期流动性改善(下月有降息预期)抱有希望,担心过早卖出错失上行。
- 战术选择:风险资产大致按市值配;在“过早卖出风险”与“现金过少风险”之间动态权衡。
- 行业价值捕获的不确定性(历史类比):
- 航空、无线电、内燃机、PC等技术革命时期,利润究竟落在哪个环节(制造/内容/平台/零部件/服务)并不确定;
- 类比AI与Crypto:未来价值捕获可能在芯片(英伟达/台积电)、平台(微软)、稳定币层、渠道发行、传统金融(贝莱德/摩根大通)、MEV、主链(以太坊/波场)、“储备公司”等不同环节,需持续复盘与动态配置。
泡沫识别的实操维度
- 叙事强度:
- 是否存在“坚实叙事”,如“永恒牛市/房价永远涨/AI改变世界”。
- 杠杆迹象:
- 金融创新与杠杆扩张是否广泛出现(ETF结构的演化、储备公司飞轮、互相套娃的融资安排)。
- 机构/公司间的高额绑定(订单、战略投资、互换性安排)是否基于叙事而非现金流。
- 新手进场:
- 面向大众(非专业投资者)的参与度是否激增(显著民主化入口、文化圈层参与、明星涌入)并伴随FOMO。
- 硬约束与触发:
- 监管与清算的硬约束、资金链断裂、关键参与者倒闭(如FTX/Luna)是否出现并导致叙事转向。
- 系统性关联:
- 杠杆链条之间的相互嵌套程度、关联性的强弱(银行/券商/基金/链上协议),是否具备级联放大的条件。
当前市场脉络与观察清单
- Crypto/BTC:
- 观察ETF净流入(如IBIT)、“储备公司”(MSTR等)资本动作;
- 关注储备货币/储备公司飞轮是否重启或继续弱化;
- 跟踪链上资金嵌套与清算链的扩展(稳定币与DeFi的风险传导),是否波及BTC主盘。
- AI基础设施:
- 跟踪融资规模、利率、债务打包、互相绑定交易;
- 观察私人债务违约事件的数量与关联性是否提升为系统性;
- 关注“巨头套娃”式杠杆(OpenAI/英伟达/微软之间)是否进一步加深。
- 宏观与流动性:
- 关注降息与流动性改善的节奏与预期差;
- 利率变动对风险资产估值与杠杆意愿的边际影响。
仓位与再平衡:实务要点
- 当前状态:
- 奥德赛与董珍均约20%现金;奥德赛曾设想至40%,但尚未达;董珍若期权被行权,现金可至≈25%。
- 策略逻辑:
- 再平衡不以“识别泡沫”为必要条件;核心在于:
- 现金的期权价值随周期变化,需动态提高或降低;
- 避免二元化极端决策,采用渐进、均衡的灰度策略。
- 再平衡不以“识别泡沫”为必要条件;核心在于:
- 风险权衡:
- “过早卖出错失上行” vs “现金不足错失抄底”,双风险对冲下逐步微调。
亮点与关键纪要
- 方法论亮点:用“叙事—杠杆—硬约束”的三角框架替代单一“杠杆率”指标;将泡沫理解为叙事与杠杆的自我强化在硬约束处的断裂。
- 识别指标:大量新手进场(投资民主化)是高辨识度信号;强叙事与多样杠杆创新互相强化是早期泡沫的典型肌理。
- 市场判断:BTC当前不具泡沫破灭征兆;AI具早期泡沫成分但暂未显现系统性风险外溢。
- 操作策略:现金维持约20%,视流动性与杠杆热度变化动态再平衡;优先监控ETF与“储备公司飞轮”、链上清算链条与AI融资杠杆结构。
行动建议(非投资意见)
- 监测清单:
- Crypto:ETF净流入、储备公司资本运作与飞轮状态、链上杠杆嵌套与清算事件对BTC的传导。
- AI:融资/债务扩张的节奏与结构、私人债务违约的相关性与规模、巨头之间的互相绑定强度。
- 宏观:降息/流动性边际变化与市场预期差。
- 仓位管理:
- 在不确定性高企的阶段,维持或小幅提升现金缓冲,通过渐进再平衡而非一次性调整;
- 以“灰度策略”应对“灰度市场”,避免基于单点位或单指标的冲动决策。
未尽问题与后续讨论方向
- 是否能构建一套跨资产、跨周期可比的定量“杠杆热度指数”(兼容不同金融创新形态)?
- AI相关私人信用事件若增多,是否会从“内生周期波动”演化为“系统性风险”?
- Crypto中“储备公司/储备货币飞轮”若持续弱化,是否会转化为负向反馈的下跌循环?对BTC的二级影响如何?
- 行业价值捕获的路径如何在AI与Crypto中演化?应基于何种信号进行赛道再配置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