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聊大猩猩的市值配置原则

本场Spaces围绕“大猩猩资产的市值配置原则”展开,嘉宾包括裴才、奥德赛、董珍与沈云(神鱼),主持人袁鑫。裴才提出以规则为核心的组合框架:70%配置少量(≤5)“大猩猩”资产、30%现金防守;入池后按市值加权、建仓6–12个月、允许不超过30%偏离,并以指数增长与长期EMH失效为理论支撑,用市值加权对抗禀赋效应与现状偏见。奥德赛质疑单一市值锚,提出“垄断品质×认知优势÷熵增风险”的替代模型,引入S型曲线与周期/情绪校准,倡导以“未来世界财富占比”为锚。沈云给出“最小持仓(BIPS)+进攻仓”的双池方案,强调现金的期权价值与红线,长周期rebalance只买不追顶。全场既形成对现金冗余价值的共识,也呈现市值加权与更灵活的认知驱动配置的张力。

ETM Research「猜想与反驳」:大猩猩资产的市值配置原则全记录

讨论背景与参与人

  • 主持人:袁鑫(亦被嘉宾称“楠楠”)
  • 嘉宾:
    • 裴才(比特币老矿工)
    • 奥德赛(终身学习者,著有未出版稿《投资中的第一比例》)
    • 董珍(从事 Crypto 挖矿与相关投资研究)
    • 神鱼(沈玉,资深加密从业者)
  • 主题:如何理解并执行“大猩猩资产”的市值配置原则;围绕“是否应按市值加权配置少数垄断成长资产”的方法论之争,并延展至现金作为期权、最小持仓原则、再平衡与执行纪律等。

大猩猩资产:框架共识与语境

  • “大猩猩资产”是一种行业黑话,指垄断性/网络效应强、能引发范式转移并呈指数级成长的少数标的(例:比特币、以太坊、特斯拉)。
  • 背景事实:长期回报的非线性分布显著(如标普500仅个别公司贡献大部分超额),多数人难以跑赢被动指数。
  • 关键张力:
    1. 长期对大猩猩资产的“市场失灵假说”(指数增长被线性思维低估);
    2. 短期对价格“相对有效”的承认(尤其在高流动、信息透明资产上)。

裴才:市值配置的原则化方案(核心立场与执行计划)

  • 资产配置主框架:
    • 进攻 vs 防守:70%配大猩猩资产,30%现金(“73”拍板式比例;后续可校准)。
    • 大猩猩池:数量极少(不超过5个),跨赛道、严格标准筛选(BTC/ETH/TSLA为现阶段样本)。
    • 定权方式:池内按市值加权配置;难在大猩猩之间再做“谁更好”的定量比较,容易陷入主观偏差。
    • 调入调出规则:可参考标普500风格——若有第六标的想加入,剔除市值最小者;新入池建仓期6–12个月分步完成(非一次性到位)。
  • 偏离与再平衡:
    • 允许在“极强确定性的洞见”下对个别大猩猩仓位做不超过30%的相对市值偏离;
    • 更倾向在“现金 vs 大猩猩”层面做再平衡(顺势或逆势)而非大猩猩之间互换,执行难度更低、偏见更少。
  • 行为金融与方法论支撑:
    • 指出禀赋效应、现状偏见、知识幻觉导致对已持有资产高估、未持有资产低估;市值加权是对抗这些“明确错误”的强纪律工具;
    • 长期相信市场在大猩猩资产上“整体失灵”,但短期在高流动、高透明标的上“相对有效”,可视作分布式计算的近似;
    • 原则化类似“宪法”:在后果重大的投资活动中,过度自由易致灾难;用规则对抗人性,避免“毁灭性错误”。
  • 自身执行痛点与整改计划:
    • 现状问题:历史路径依赖导致BTC/ETH持币结构随机、ETH超配、现金比例严重不足、TSLA配置不足;
    • 计划:将“解释(原则)→持仓”的正向闭环写清楚,制定3–6个月行动方案:先把现金拉至10%,逐步减BTC/ETH、增配TSLA,并按市值加权靠拢;
    • 目标:让配置成为“解释的反映”,当解释迭代再更新持仓,避免“后悔与内耗”。

奥德赛:对市值配置的系统性质疑与备选框架

  • 根本疑问:
    • 市值配置的“谦卑”面向与“自弃”面向并存。你选择少数大猩猩(已表明自认为胜过指数),却在权重上“屈服”于市值(等于接受当下市场的平均判断),两者逻辑冲突。
    • 若集体认知当下存在偏差(如阶段性过热/过冷),盲从市值配置会不会“系统性错过”个人洞见带来的认知折价?
  • 理论追溯与细化:
    • 援引杰弗里·摩尔相关理论(被称作“星星/大猩猩游戏”):
      • 早期:网络效应赛道未定胜负时,可能多标的分散押注;
      • 临界点后:应集中于胜者,而非继续按市值在赢家与落后者间摊薄;
      • 对照现实:若你已认定特斯拉是胜者,就不应再“按市值”兼配其对手;扩展到跨赛道的大猩猩也应考虑所处S型曲线阶段差异。
    • 方法学备选(提出坐标系而非刚性公式):
      • 配置权重可由“资产品质(结构性垄断/秩序)×自我认知优势 ÷ 随时间的熵增风险”决定;
      • 根据S型曲线阶段调整:早期更偏离市值(强化主观认知优势),成熟期更接近市值;
      • 融入周期与情绪维度:泡沫期低于市值配置,低迷期高于市值配置;
      • 针对具体资产结构(如苹果)若确定性极强,可容忍显著偏离市值。
  • 对市值作为锚点的技术与心理批判:
    • 技术面:BTC“丢失币”导致“显示市值”与“真实有效流通”偏差;股票有“自由流通/总股本”差异;
    • 心理面:市值配置给出“计算上的确定性”,容易成为逃避思考与责任的心理依赖(“逃避自由”)。
  • 对执行标准的追问:
    • “30%偏离”被批评为拍脑袋;
    • 要求明确“以何种标准判断哪个理论更好”,而非仅以“易执行”作为优劣判据;
    • 区分“投资者原则”与“家族信托/代际传承原则”,避免混淆身份带来错配。

神鱼(沈玉):最小持仓与现金期权——一种“基线+进攻”的双池模型

  • 最小持仓(Baseline/BIPS)原则:
    • 为每个入池大猩猩设定“基线份额”(例如占该资产总量的万分之一等),视作“家族信托底仓”,长期不动,除非资产跌出大猩猩池;
    • 超过基线的“进攻仓”用于再平衡与周期性交易(抄底/分批减仓)。此两池分开,心理账户有助于避免“踏空恐惧”。
  • 现金的期权价值:
    • 认知转变:早年几乎不留现金,只保留多年生活费;近期更重视现金的期权属性(流动性最好、可在极端环境快速调动、在高波动资产体系中捕捉便宜筹码);
    • 在AI技术大浪到来之际,预期新机会密集出现,更能接受提高现金占比(必要时优先满足现金红线,即便减少进攻仓)。
  • 再平衡与周期操作:
    • 偏长期节奏(1–3年一轮):低位通过分期定投建立或增持,强势期分阶梯减持的仅限“超配部分”;
    • 依赖对资产/周期的认知,但前提是“底层资产足够硬”,给出更大的容错空间;
    • 坦承也有亏损案例,但总体期望为正;也见过“用现金做套利产出现金流再买BTC”的策略流派。
  • 处理现金红线与最小持仓冲突:
    • 优先保障现金红线(选择权),动用的是“进攻仓”,最小持仓视作“非己资金”(心智上不动)。
    • 如市场上涨极大压缩现金占比,可下调既定目标结构或逐步实现增现目标;对“多拿现金并等待多年机会”的容忍度提升。
  • 对市值配置的态度:参考但不严格遵循。

董珍:对冲突场景与可操作性的连续追问

  • 关键追问点:
    • 现金比例 vs 最小持仓发生冲突时的优先序;
    • 若大猩猩资产大涨(现金被动缩水到1%),是否该卖出以补足现金?
    • 新大猩猩(如英伟达)出现时,如何从存量大猩猩中挪腾资金入池(等权降配、剔除一只,还是下调各自基线)?
    • 以“现金恒定占比+大周期再平衡”能否实现“币本位”提升?
    • 对“周期交易能力”的可持续性与“市场有效”矛盾的审视:为何确信自身长期有正期望?
  • 讨论价值:推动嘉宾明确“红线顺序、入池/出池标准、再平衡触发机制与节奏”的细则;凸显方法在不同宏观阶段的适应性差异。

现金比例、Kelly 与执行争论的插曲

  • 现金占比“73”之由来:裴才以“进攻70%/防守30%”作拍板设定;
  • Kelly 公式争议:有人认为近似来自Kelly最优资本配置思路(但Kelly需明确胜率/赔率假设,直接应用于多资产、非独立分布环境风险极高);
  • 小结:数字本身非关键,关键在于“是否存在明确红线与校准机制”,以及“何时/如何偏离与回归基准”的纪律。

执行与再平衡:共识与分歧

  • 共识点:
    • 少数高质量资产长期胜率高;
    • 需要明确的原则来对抗人性偏差;
    • 现金具“期权价值”,应有下限红线;
    • 再平衡更易在“现金 vs 风险资产”层面实施;
    • 入池与出池的标准要极严,数量保持稀缺(≤5)有助于聚焦与纪律。
  • 分歧点:
    • 是否应“严格按市值加权”作为池内定权基准(裴才赞成、奥德赛反对、神鱼仅参考);
    • 偏离幅度与触发标准的“科学性”(30%是否任意、是否需更可检验的阈值);
    • 个体认知优势能否稳定产生超额(奥德赛更开放、裴才更谨慎、神鱼承认但以“资产足够硬+低频长周期”降低失败率)。

亮点与要点摘录

  • “原则像宪法”:在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领域,用难以随意更改的规则约束人性(裴才)。
  • “两种有效并存”:长期对大猩猩的系统性低估,短期价格对基本面相对有效(裴才)。
  • “自由与锚点”:市值配置既是谦卑的,也可能是“逃避自由”的心理锚点(奥德赛)。
  • “最小持仓 vs 进攻仓”的双池模型:同时解决“踏空恐惧”和“再平衡需要”的心理与执行矛盾(神鱼)。
  • 现金的期权价值被再认识:在AI大浪前,持有更多现金以换取选择权(神鱼、主持人认同)。

操作性框架对照(提炼)

  • 裴才(纪律优先):
    • 步骤:严选≤5只大猩猩→按市值加权→允许≤30%偏离→现金红线(约30%)→再平衡优先现金层面→新入池6–12个月分步建仓→如有新入池,剔除市值最小者。
  • 奥德赛(情境加权):
    • 维度:资产品质×认知优势÷熵增风险;兼顾S曲线阶段、情绪/周期、资产结构确定性;市值仅为参考锚点之一。
  • 神鱼(双池法):
    • 最小持仓(长期不动)+进攻仓(长周期再平衡);
    • 现金红线优先,AI浪潮期适度提高;
    • 仅参考市值,不严格遵循。

未决问题与后续研究方向

  • 大猩猩“入池/出池”的可量化标准能否进一步形式化(技术壁垒、网络效应阈值、盈利质量、监管/地缘风险)?
  • 偏离阈值(如30%)是否可以用历史回测、波动/相关性/下行风险参数优化?
  • S曲线阶段识别的可操作指标体系(渗透率、增速拐点、生态/开发者数据、单位经济性成熟度)。
  • 现金红线的设定与动态调整规则:基于宏观流动性、风险溢价、备选机会集密度等变量。
  • 在“现金期权”与“踏空风险”之间的定量化权衡模型(场景分析、敏感度测试)。

主持人总结与提醒

  • 投资原则需与阶段、心境、能力圈匹配:有的人更需避免错误,有的人更在意抓住范式转移;
  • 不构成投资建议,风险自担;
  • 读书会推荐:大猩猩/星星游戏等相关经典为本次讨论的理论背景之一;
  • 内容将整理为播客,欢迎回听与在社区(评论区、Discord)继续讨论。